发酵工程第七章
抗生素的代谢调节机制
微生物体内有着微妙而科学代谢调节 系统,在微生物体内存在多种生化反 应,也就有多种的酶参入,这些酶的 活性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其代谢产物的 调节与控制的,但是调节与控制的方 式是不同的。总体上讲,存在两大类 酶活性调节方式 抑制:酶活性的抑制,对于多酶体系, 则有:协同、增效、同工酶等 阻遏:酶合成的阻遏
在抗生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由 于存在极为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也就存在极为复杂的调节与控制 机制 菌体由生长型到产物积累性的转 变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只有在菌体 完成增殖并停止生长以后,才有 产物的生成。
菌体是如何完成这种转变的呢?
在大多数的抗菌素发酵过程中,控制培 养基中的特定的营养成分,当微生物达 到生长平衡后,由于培养基中的特定的 营养成分的减少,微生物停止生长,微 生物群体则实现了从对数生长型到产物 积累型的转变 例如:庆大霉素的发酵(放线菌)在菌 体的增殖期,菌丝体细长,而进入庆大 霉素的合成期,菌丝体变得粗短。
对于分枝代谢,可以选育营养缺 陷型突变株。 前述的Lys的发酵就是这样一个 典型例子
防止突变株的回复突变
经诱变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突变株,在 生产过程中易于发生回复突变,也就是 说其存在一种遗传学上的不稳定性。解 决这种恢复突变的方法: 选择具有双重标记的突变株。 例如,在Lys的发酵中选育具有 Hos- 和 Met- 的双重标记菌株,可以提高其稳定 性。 对于抗性突变株,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 适量的结构类似物,以防止已经发生回 复突变株的抗性突变株 的增殖。
从菌体代谢途径上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许多抗生素等次代谢产物的基本 结构是由少数几种初级代谢产物 构成的,所以次级代谢产物是以 初级代谢产物为母体衍生出来的, 次级代谢途径并不是独立的,而 是与初级代谢途径有密切关系的
Glucose C3 莽草酸 芳香族氨基酸 芳香类次级代谢产物 丙二酰辅酶A 乙酰辅酶A 脂肪酸 次级代谢产物 TCA循环 草酰乙酸、α-KGA Met 次级代谢产物 天冬氨酸 次级代谢产物 谷氨酸 丙酮酸 Val 丝氨酸 甘氨酸
以青霉素的合称为例: Glucose 丙酮酸 + 丙酮酸
(焦磷酸硫胺素,TPP)
活性乙醛
α—乙酰乳酸脱氢酶
α—乙酰乳酸 Val 青霉素
选育α—乙酰乳酸脱氢酶对Val不 敏感的菌株,则可以提高青霉素 的产率。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是比较复 杂的,目前有许多抗生素的生物 合成途径尚不清楚,还有许多是 属于推测性的。
选育组成型突变株
使乳糖操纵子中的调节基因发生 突变,使之不能够合成这种阻遏 蛋白,或者合成的阻遏蛋白无活 性,或者突变发生在操纵基因上, 那么,酶的这种诱导作用就解除 了,酶的合成畅通无阻,这种突 变株称之为,组成型突变株。
解除分解代谢阻遏
分解代谢阻遏:当培养基中同时存在多 种可供利用的底物时,分解利用某些底 物的酶往往被最容易利用的底物所阻遏。 分解代谢阻遏,又称之为,葡萄糖效 应。微生物细胞的这种机制保证了细胞 只有在利用某些底物时才合成与之有关 的酶类,而且保证了多种底物同时存在 时,优先利用最好的底物,就像嘴馋的 人一样,这对于细胞来讲无疑是极有意 义也是极为合理的。
给生产带来的危害:
在正常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体 从完成了生长型到产物积累型的转变 后,大量的产物开始生成,底物源源 不断地转化成产物,但是当培养基中 存在易引起分解代谢阻遏的物质时, 菌体可能出现二次生长,微生物群体 又回到了生长状态,即发生了前述的 发酵逆转 ,这显然是不利于提高产 量的。
生产中克服分解代谢阻遏的措施
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方法:
在发酵过程中,研究如何使次级 代谢产物进入分化期,即如何诱 导or引发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 是目前发酵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之一。
这里介绍几种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方法: 补加前体(前驱物质): 在合成途径已基本清楚的条件下,向发 酵培养基中补加前体,可以有效的提高 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 例如:在青霉素G的发酵法生产中,补 加前体物质,苯乙酸or其衍生物,可以 明显的增加青霉素的产量。这是因为, 在青霉素的发酵生产过程中,苯乙酰— CoA是青霉素G生物合成的限速性因子, 受到许多代谢控制,添加苯乙酸or其衍 生物后,可以提高苯乙酰CoA的浓度, 解除了苯乙酰—CoA对于青霉素G合成 的限速,从而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高浓度的磷酸盐对于抗生素合成 的影响机制有以下两种情况: 抑制或阻遏抗生素合成途经中的 某些关键酶。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当磷酸盐的 浓度≧10mmol/L时,菌体内与抗 生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将受到 抑制。 高浓度的磷酸盐可以改变菌体的 代谢途径。
NH4+浓度
在抗生物的发酵过程中,培养基 中如果存在容易被利用的无机氨 态氮,例如:(NH4)2SO4、 NH4CL等,或其他可以被迅速利 用的氮源,则对抗生素的合成有 强烈的抑制作用。
抗性突变株的选育: 流加C源、N源 生产中避免使用有阻遏作用的C 源、代谢链中的几个关 键酶通常都存在着反馈抑制作用。解除 这种反馈抑制的方法有: 抗性突变株 G GA Arg 根据上述谷氨酸棒杆菌中的精氨酸Arg的 代谢途径,如果要积累Arg,使Arg过量 生产,必须解除Arg对GA N---乙酰谷 氨酸这一酶促反应的反馈抑制作用。 最有效的方法是选育抗性突变株,Argr
次级代谢产物
从代谢调控上看两者之间的关 系
两者都分别受到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控 制,但在代谢调节上,两者又是相互 影响的。研究表明:当抗生素合成的 初级代谢途径受到控制时,即,Val对 α—乙酰乳酸脱氢酶产生反馈抑制时,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必然受阻。从这种 意义上讲,研究次级代谢的调节与控 制要比初级代谢复杂得多,因为初级 代谢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了次级代谢。
补加前体的有两个条件: 前体是产物形成的限速因子,其 合成受到众多的控制。 必须已知其代谢途径,且补加的 前体物质对于M体内其他酶系无 抑制作用,否则,影响到了菌体 的其他代谢,如:产能代谢等, 仍然不能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产 量。
解除分解代谢阻遏
对于初级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 前述的方法是: 抗性突变株 控制培养基的组成流加技术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 与代谢调节
一、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的关系
基本概念 初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合成它们生长所必需的 物质的诸如:糖、氨基酸等以及由这些化合物 形成的高分子物质如:多糖、蛋白质、核酸等 的代谢,称之为初级代谢。那么,这些化合物 统称之为:初级代谢产物。 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生长后期进行的与他 们的生长无明显关系的代谢,这一类的物质统 称之为:次级代谢产物。例如:抗生素、激素、 某些酶制剂等。 其特点为:结构比较复杂,其合成的代谢过程 比较复杂,大部分的合成机制到目前为止,尚 没有搞清楚。
磷酸盐调节
磷酸盐对抗生素发酵的影响具有双重 性,主要表现在: 高浓度的磷酸盐对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具有抑制和阻遏作用,例如:链霉素、 金霉素、四环素等,现已发现有32种 抗生素受到磷酸盐的抑制和阻遏。 磷酸盐浓度低时,菌体生长速度缓慢, 生长量(菌体浓度)也不够,不利于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对于次级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 使用的方法是: 流加技术
控制培养基的组成 C源:使用缓慢利用的原料,寡 糖、多糖、液化淀粉 N源:豆粉、蛋白胨等
初级代谢、次级代谢、分叉中间 体、发酵逆转、反馈抑制、阻遏、 优先合成机制、同工酶、协同反 馈抑制、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 株、分解代谢阻遏、代谢控制发 酵
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
所谓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就是指 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者说在 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积累并分泌 过量的代谢产物。例如:酵母菌 在厌氧的条件下积累并分泌大量 的乙醇,GA产生军在一定的条件 下积累并分泌大量的谷氨酸
提高初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
使用诱导物 对于许多酶类的发酵,特别是淀粉、蛋 白质的水解酶,其大部分是诱导酶,对 于这一类的酶类的发酵,向培养基中添 加诱导物,可以促进酶的合成与分泌, 有利于提高产量。 但是,诱导物往往是比较昂贵的,经济 上并合算。例如:耐高温α—淀粉酶诱 导物是乳糖,如果使用乳糖作为诱导物 的话,生产成本很高,经济上是不可行 的。
细胞膜透通行的调节
在GA代谢部分讨论过细胞膜透通性对于微 生物发酵工业的意义。细胞膜对于物质的进 入(透通与排泄)是有高度的选择性的。其 输送系统的这种高度的选择性,这主要取决 于其 透性酶 的活性与结构。 改变细胞膜透通性的方法主要有: 改变膜的组成与结构,使之成为不完整的细 胞膜。 破坏细胞壁的合成,使之不能合成完整的细 胞壁,由此,细胞膜由于缺乏细胞壁的机械 保护作用可以改变其渗透性。 透通性酶活性的调节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