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液体的压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茶壶壶嘴的设计,下列哪种做法最合适()A.壶嘴要做得比壶口高B.壶嘴要做得比壶口底C.壶嘴要做得与壶口同样高D.以上设计都可以2.如图所示,一盛水的试管由竖直方向逐渐倾斜,在水从试管流出前,水对管底的压强将()A.逐渐变大B.逐渐减小C.不发生变化D.先变大后变小3.我国“饱和潜水”首次突破300米,成功抵达深海313.15米处,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海水300米深处,海水产生的压强约为(海水密度取ρ=1000kg/m 3,g取10N/kg)()A.3×10 4 Pa B.3×10 5 Pa C.3×106 Pa D.3×10 7 Pa4.关于液体的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的压强大小跟液体的质量大小有关B.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这一特点跟液体的流动性有关C.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跟容器底面积大小有关D.液体的压强大小跟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5.如图所示,装满水的密闭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其上下底面积之比为4:1,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压强为p。

当把容器倒置后放到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A.F,pB.4F,pC.F,2pD.F,4p6.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有一定量的水。

A、B、C三点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则A、B、C三点的水的压强()A.A点最大B.B点最大C.C点最大D.A、B、C三点压强一样大7.如图所示,两容器内分别盛着盐水和清水,两液面等高,K是阀门,当K打开后,则()A.盐水流向清水B.清水流向盐水C.不流动D.无法确定8.如图所示,A、B 两个高度相等、底面积不同的薄壁圆柱形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两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

若在两容器中分别再倒入原液体至倒满,则()A.容器底受到压力的增加值△FA一定小于△FBB.容器底受到压力的增加值△FA可能等于△FBC.容器底受到压强的增加值△PA 一定大于△PBD.容器底受到压强的增加值△PA可能等于△PB9.如图,晨曦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时,先后将压强计探头伸入甲、乙两种液体中不同深度处,并经反复调整,使两次实验中U型管内液柱高度差△h相等。

若甲、乙液体在探头处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p甲<p乙ρ甲=ρ乙B.p甲>p乙ρ甲>ρ乙C.p甲<p乙ρ甲<ρ乙D.p甲=p乙ρ甲>ρ乙10.底面积不同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液体甲和乙,如图所示,此时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小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将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浸没在两容器液体中,两容器均无液体溢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B.甲液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液体的质量C.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一定大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D.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一定小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11.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膜、盛水容器、塑料片、烧杯等进行实验。

在玻璃管一端扎一块橡皮膜,将玻璃管扎膜端竖直插入盛水容器中,分别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比较图甲和图乙的实验现象,可知同种液体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B.比较图甲和图丙的实验现象,可知深度相同的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C.三个图中的玻璃管侧壁都没有明显的凹陷,说明水对侧壁没有压强D.图丙中,顺着管壁向玻璃管注入清水,当管内外液面向平时,橡皮膜仍向内凹陷12.如图所示,将一长方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大致为()二.填空题(共8小题)13.堤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是考虑到水对坝体侧面有,并且随深度的增加而;若堤坝某处水深3m,则受到水的压强为Pa(g=10N/kg)。

14.我国三峡大坝高185m,正常蓄水位175m,则深度为20m的某处受到的水的压强为Pa;轮船在通过三峡大坝时,需要经过五级船闸才能完成“翻越大坝”的壮举,船闸利用原理。

15.如图,重为2N的薄壁水杯静置在水平桌面上,杯内盛有深度为5cm重为3N的水,水杯底面积为50cm2.则杯底受到水的压力为N,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为Pa.若杯盖密闭不漏水,把水杯倒扣过来放平,水对杯盖的压力3N.(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如图,将液体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里,并不断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U形玻璃管两边液面的。

这样做是想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的关系。

17.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圆台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容器的底面积为100cm2.若水的重力为10N,水深0.12m,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N;在锥形瓶内放入一个重为G的木块,水对锥形瓶底的压力变化了2N,木块与锥形瓶始终不接触,且水不溢出,则G 2N.(选填“>”、“<”或“=”)18.如图(a)所示,在水平面上放置一盛水容器,水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0.15米。

A、B、C为容器中三点,已知A、B两点位于同一水平面,A点距液体表面的竖直距离为0.1米,A 点水的压强为帕,B点水的压强C点水的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若将容器置于斜面上,如图(b)所示,则A、B、C三点中水的压强最小的是点。

19.如图,a、b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a中盛有7cm深的水,b中盛有5cm深的水。

a、b 之间用导管连接,此时阀门关闭,液体对a、b两容器底部的压强之比为;若将阀门S打开,液体重新静止时,液体对a、b两容器底部的压强之比为。

20.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柱状容器内分别装有体积相等的两种不同液体,先将一个U型管压强计改装为两端都装上扎有相同橡皮膜的金属盒(且两管液面齐平),分别放至两容器的底部,如图所示,据此可发现U型管的左边管内液面位置相对较低,这说明容器底部的液体压强较大;然后再将两个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同时都减少一半,则U型管两管液面高度差(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1.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1)如图所示,当它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

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应该调节的方法是:。

(选填A或B)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

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3)仪器调节正常后,小明想探究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将C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保持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再跟之前的高度差比较,小明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压强越大的结论: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

22.在学习液体的压强知识时,老师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容器中央位置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薄橡皮膜封闭的圆孔。

(1)这个装置(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2)老师先在装置两侧倒入不同深度的水(加图所示),通过观察橡图皮膜的凸起情况可以得出:同种液体,越大,压强越大。

(3)接着,老师向左侧加盐并适当加水,直到左右两侧的液面相平,此时观察到橡皮膜向(选填“左”或“右”)侧凸起;由此说明:。

(4)随后,老师又向右侧注水,当水面距离橡皮膜12cm时,观察到橡皮膜不向任何一方凸起。

己知此时左侧盐水液面距离橡皮膜10cm,则左侧盐水的密度为kg/m3,此时如果橡皮膜破裂了,液体将流动(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5)完成上述实验后,老师还想借助上述装置测量一个实心固体小球的密度。

在第(4)问所述情景的基础上,老师将小球放在右侧的水中,发现小球沉底,此时向左侧加入相同的盐水,当盐水液面升高1.5cm时,观察到橡皮膜不向任何一方凸起;让装置再恢复到第(4)问所述的状态,把小球放在左侧的盐水中,发现小球漂浮。

此时向右侧加入适量水,当观察到橡皮膜不向任何一方凸起时,停止加水,此时水面升高2cm;则小球的密度为g/cm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如在安装隔板时,柱状容器左右分割不等,则(选填“会”或“不合”)影响测出正确结果。

四.计算题(共3小题)23.如图所示。

将底面积为100cm2,重为5N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重45N,深40cm的水。

(g取10N/kg)求:(1)距容器底10cm的A处水的压强是多少?(2)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多大?(3)容器(包括水)对水平桌面压强为多少?(4)如果容器中装的是另外一种液体,尺寸仍如图,若容器底受到的压强为3200pa,则另外一种液体的密度为多少?24.水平桌面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圆形鱼缸,鱼缸重为30N,内外底面积均为0.12m2(忽略鱼缸厚度)。

缸内有质量为32kg的水和一条质量为1kg的鱼,此时水的深度为0.2m,g=10N/kg,请计算:(1)水对鱼缸底的压强;(2)水对鱼缸底产生的压力;(3)当鱼浮出水面呼吸的时候,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

25.如图所示,圆柱体甲和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置于水平地面上。

甲的重力为10N,密度为2500kg/m3,底面积为5×10-3m2,乙容器底面积为2×10-2m2,内装水。

求:(1)乙容器内水面下15cm处水的压强P水;(2)若将甲浸没在乙容器的水中后(无水溢出),水对乙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3)若从甲下表面刚好接触水面开始,竖直向下移动3cm时,无液体溢出,甲物体下表面受水的压力为多少?参考答案1-5;CBCBB 6-10:DAADD 11-12cc13、压强;增大;3000014、2×105;连通器15、2.5;1000;大于16、高度差;深度17、12;小于18、980;小于;B19、7:5 ;5:720、甲;变小21、:(1)B;(2)漏气;(3)不可靠的;因为改变液体密度的同时,金属盒的深度也发生了变化22、:(1)不是;(2)深度;(3)右;深度相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4)1.2×103;不会;(5)1.11;不会23、24、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