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郭兴平(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北京,100005)摘要: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

本文以农村金融市场为切入点,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需求以及供求均衡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应用这些理论对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供给需求均衡启示作者简介:郭兴平,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北京100005。

中图分类号:F830Rural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 Theory andImplications for ChinaGUO Xing-ping(Postdoctoral Mobile Research Center of Peking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005, China)Abstract: Rural financial issue is the supply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finance. Making rural financial market as the entry poin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y of the supply, demand and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Then, this paper applied these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and draw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Keyword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supply, demand, Equilibrium, Implications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造成农村的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其巨大的金融需求。

因此,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资源配置问题,即研究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是农村金融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目前对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信贷补贴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和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及其政策含义的分析,而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对农村金融的市场供求均衡理论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对农村金融政策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的制订将更加直接和有效。

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也是当前发展经济学和发展金融研究的一个重大转变。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8&ZD023)。

一、农村金融的市场需求理论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村信贷需求对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生产条件的优化、收入的提高、社会福利的改善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外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贷款需求方面。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影响农村金融市场主体金融需求的因素也较为复杂,学者们多从产业层面、市场层面和制度层面来分析和研究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特点。

(一)基于产业层面的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理论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农村金融需求有着特殊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其对资金的需求也表现出了季节性。

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农业信贷资金的风险性较大,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健全的保险、抵押等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较长,因此农业资金的周转时间比工商业长,农业资金积累缓慢,并且需要较长的贷款期限。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受土地、自然环境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其生产规模较小、农业生产附加值较低。

因此,与其他产业的金融需求相比,农业生产的金融需求具有零散性和低利性的特点,过高的利率不仅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还会增加贷款回收的困难。

另外,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也会对农村金融需求产生影响(Claudio Gonzalez-Vega,2003)。

一个国家的农户所拥有土地的面积、所使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等农业生产要素以及限制这些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农业政策,会对农村金融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

土地要素对信贷需求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家的土地政策确立了本国农户对土地的权利,影响着土地市场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对种植作物的选择和土地改良的投入。

农村教育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农户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其收入水平。

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速了农业技术更新的步伐。

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中上述生产要素的改进,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户的收入和储蓄能力以及对信贷成本和风险的覆盖能力,从而增加农户对信贷资金等农村金融产品的需求。

(二)基于市场层面的农村金融需求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刘锡良、董青马,2008),其中,签约成本包括交通成本、申请贷款等待时间的机会成本和贷款审批成本等。

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商业性信贷和政策性信贷金融需求,非正规金融机构往往利用其便利的社区网络、频繁的关联交易和熟稔的人脉关系分摊和降低了交易成本。

对农村金融市场来说,影响交易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在所处地理环境、种族文化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阻碍了双方信息的沟通,从而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Claudio Gonzalez-Vega,2003)。

农村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需求主体往返金融机构的成本将因此而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需求主体的交易成本,减少了有效需求。

种族文化环境中差异也会限制需求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比如,在一些信奉穆斯林的地区,在银行贷款和储蓄都是违反穆斯林教义规定的。

另外,由于缺乏关于能否获得信贷支持的充分信息,也会使得一些潜在需求者的信贷资金需求受到抑制。

因此,Claudio Gonzalez-Vega(2003)认为包括道路、通讯、教育等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从而提升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同时,基础设施的改善还能提高农户参与农产品市场交易的效率,从而提升潜在借款人的支付能力,增加其金融需求量。

(三)基于制度层面的农村金融需求理论麦金农针对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金融呈现出“二元性”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相对发达的城市金融与落后的农村金融并存;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

“金融抑制”的政策措施表现为:利率汇率限制、高准备金率、信贷配给制以及各种对金融中介的歧视性负担,因而发展中国家需要“金融深化”。

“金融抑制”的结果是国有银行垄断经营、利率扭曲、资金总量矛盾突出、金融工具严重缺乏、信用形式单一、补贴性信贷利率和信贷配给存在,资金配置效率低下(Shaw,1973)。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使得利率的传导机制不健全,从而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换,另外,也造成了农村信贷资金配置的非市场化。

农村金融的融资需求抑制,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货币化程度低,对商品的自然需求不足,降低了农户对资金的交易性需求;另一方面是制度因素造成的需求不足,这是产生需求性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它是政策压抑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制度供给短缺(马晓河、蓝海涛,2003),例如由于农村资产抵质押制度以及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金融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

二、农村金融的市场供给理论在完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的因素有产业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这些因素包括农村金融产业的先天弱质性、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市场抵押品的短缺以及农村金融抑制。

(一)农村金融产业的弱质性对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较差,人口稀少,信贷交易成本很高。

农村金融机构的高交易成本,增加了资金贷出的成本,使其远高于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这些成本只能够被较高的金融资金使用边际收益所覆盖(Cuevas and Graham,1984)。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客户规模小、分布散,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正常分摊投入金融基础设施的固定成本(Chaves and Gonzalez-Vega,1996)。

农村的客户大都没有金融知识,为了向这些没有接受过金融服务的客户提供服务,先行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金融知识上进行“拓荒”投资,这就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拓荒成本”,例如,通过较长时间和较大的投入来建立客户的信用信息;对潜在客户进行金融知识和信用知识的培训;对于采取小额信贷方式的,需要投入时间和费用帮助建立信用小组;缺乏客户的历史信用记录,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承担较大的违约风险。

而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旦拓荒成功,或者借款人被证实有较好的信用,就会有竞争者进入,这时先行的“拓荒”型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拓荒成本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信贷配给如果按照农村金融的完全市场竞争理论,农村信贷市场将在利率的作用下趋向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当信贷供给大于需求时,利率会下降,这又会刺激需求增加;如果信贷需求大于供给,利率会上升,需求便会减少。

均衡的结果是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向高风险者收取高利率、向低风险者收取低利率而使金融资源达到充分配置,自身也获得最大化利润。

作为完全市场竞争理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是完全信息,然而,农村金融市场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对农村信贷市场贷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农村金融机构在签订信贷合约前并不知道借款者的风险特征以及融资项目的风险概率,无法将低风险借款者从高风险借款者中分离出来,因此只能全部执行单一利率。

结果,低风险借款者会因支付过高的利率而遭受损失,或退出农村信贷市场;高风险借款者因没支付足够的风险补偿而从中受益,或者因项目的失败而无力偿还信贷资金,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在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金融机构通常并不能直接控制和监督借款人的行为,只能按照自己的利益来规定信贷的条件,从而造成信贷配给现象。

同时,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而无法将提高利率作为信贷配给工具,这就导致非价格的信贷配给(Stiglitz and Weiss,1981)。

(三)道德风险、抵押与有限责任信息不对称对农村信贷市场贷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