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


阅读书目:
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 (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 版 社,1999. 4.刘少奇.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 5.周恩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周恩来选集(下 卷).人民出版社,1984.
• 第一步,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 义萌芽性质; • 第二步,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 会主义性质; • 第三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已成为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
(1)把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 两极分化,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 制度。 (2)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业发展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 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1)政治上,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 一战线性质的多党联合政府——中华民主 共和国。
民主联合政府
• 指导性的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 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56名委员中,非中共的 有27位; • 6 位副主席中,非中共的3位:宋庆龄、李济深、 张澜; • 政务院4位副总理中,非中共的2位,政务院34个 部委的正职领导中,非中共的14位(占41、2% );全国政协5位副主席中,非中共的有4位; • 在省市政府主席、副主席中,非中共的有54位。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我们党所制 定的总路线,以及围绕总路线进行的“一 化三改”的具体方针政策和措施。要求学 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必然性和 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以吸取教训,增强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本章思考题
“四马分肥”
• 第三阶段: 1955年秋 --1956年底,是实行 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领导下,按地区、按 行业将所有的私营企 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 组成一个企业单位。 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 清产核资,定股定息。 至1956年底,私营工 业的99%,私营商业 的82%都参加了全行 业公私合营。合营企 业已具有社会主义国 营企业的性质。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方针、 原则和步骤及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平赎买 (P、99)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 初级形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 高级形式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步骤:
• 第一阶段:1949--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 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企业初步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 第二阶段:1954年--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 私合营, 就是在原有的私营企业中加入国家的公股,企业 的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和国家共同所有,国家派遣干部负责 对企业的领导管理。企业利润仍然实行“四马分肥”,企 业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社改”前后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 首先,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 年相比,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1%上 升到32.2%,集体所有制经济由1.5% 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 上升到7.3%,私营经济则由6.9%下降 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 到7.1%。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已达93%。
中共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
• 从1948年到1951年,中共领导层都认为不要急于过渡于社会主义主 义,至少应经过10到15年的新民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从1952年下半 年开始,毛泽东又急于开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作。为什么?
• 第一、受苏联模式的影响。1924——1936 年苏联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 第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急切向往和 期盼。一方面媒体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 宣传;另一方面,对苏联社会主义新农庄 的介绍,使人民群众急切盼望过上社会主 义的幸福生活。
个体农业改造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 成立到1953年,是组织互
助组阶段。互助组具有社会 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5
年上半年,建立初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 性质。 第三阶段:1955年夏到
1956年底,发展高级社,具 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个体手工业改造的步骤:
(3)文化方面:实行发展新民主主 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文化政策
• 第一、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 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 第二、改革旧教育制度; • 第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文化产业格局 。
(4)社会方面:主要矛盾与 根本任务的变化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2)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并取得支配地位是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3)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 的建立,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4)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毛泽东到工厂视察
存在的问题
• 第一、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 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 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 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 第三、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经济 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阶 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政 治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1)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在社会改造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2) “一化”与“三改”的关系: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 的条件和手段。“一化”是主体,“三改” 是两翼。
(2)经济上,以发展生产、繁 荣经济为目的,实行新民主主义 的各项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
• 第一、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2年, 国营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 资本主义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 、9%,个体经济占71、8%。 • 第二、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 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 第三、保护公私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经 济。
• (参见宗寒:《中国所有制结构探析》,红旗出版社 1996年出版,第37-38页)
• 据统计,至1999年,在我国的工 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占28.5%、 38.5%和33.0%,在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中三者的比重分别为24.3%、 18.2%和51.5%
•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前瞻》,载 《科技导报》2000年5月3日)
• 现代工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 基础,是国强民富的支柱,缺乏现代工业 的国家,既难以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又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党 的几代领导集体特别重视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则: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 国家帮助 方针: 积领导 稳步前进
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第二 ,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 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 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第四,体现了不断革命论和发 展阶段论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 方针。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 过渡的方式,对个体农 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3、用和平方法,通过国 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 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 再次,在商业领域中,以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为例,国营经济所占比重 由16.2%上升到34%,合作社经济 由18.2%上升到30.1%,国家资本 主义及合作化经济由0.4%上升到 28.3%,私营经济由65.2%下降到 7.6%。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达到92.4%。(陈文辉主编:《中国经济结
定息
• 为了适应私营企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 新情况和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1956年2月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4次会 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在公私合营企业中 推行定息办法的规定》。1956年7月,国务 院对定息制度作了新的规定:全国公私合 营的定息户,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 盈余与亏损,不分地区,不分行业,不分 老合营新合营,统一规定为年息5厘,即年 息5%。
构概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