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

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程基本信息】1、探讨问题:一个社会和文明是怎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试形式:三道论述题,至少每道200字●具有普世性的行为才是值得赞扬的●男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展示力量,不以善为最高目的。

●而女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宽容,在于传承善,而生育后代是传承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人口生产与传承,以美德、善为前提●最具有普适性的是家庭伦理观,父母对子女的善是永恒的。

●文明社会,出现了以两性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

●自愿、无害、●人类最基本的原则都与人口生产有关系。

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指向后代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两性关系的不稳定并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会很是不利。

●忠诚的爱情受到表扬是因为它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pre选择题目】1、说龙凤:关于龙凤起源2、中国技术化时代的特征:提出心特征、质疑书本说法、进一步论证书本说法3、伦理化时代、特点、道路4、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论:其他人的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学说并与老师看法进行对照。

导言:理论与方法【前言】1、历史的产生●中国最早的历史《春秋》●最早的历史是流水账,在选择要记录哪些历史的时候人们就形成了历史观。

●历史观最重要的是根据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评判。

●中国的历史观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2、民族历史意识→人类历史观念●农业时代产生了与特定地理环境或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民族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意识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即将终结之际的产物,从根本上屏蔽了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真理性思考。

●工业时代,文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各民族历史意识相互汇通的基础上,超越早先各自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孕育和建构了某种共同的人类历史观念。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和人类历史的思考(一)主要学者与观点1、黑格尔(人类历史意识自觉的开始)①观点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

自由在人类历史中对偶然“意志”的扬弃决定世界各国民族都将走上世界历史的道路。

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

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生气,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播着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在那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君主)●太阳向西移动,古希腊罗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期,在那里有部分人是自由的(居民)●太阳最终到达了西方,基督教日耳曼世界拥有高贵的光明,在那里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历史就是由东方发展到西方的过程*18世纪末19世纪以后,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态度由赞扬变成批评。

→西方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兴起,开始蔑视东方文化。

②缺陷●黑格尔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

●工业文明仍在起步阶段,世界历史意识还很空疏。

2、马克思(世界历史意识最重要的奠基人)①观点●第一次把历史建立在实践即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主要就是社会物质生产。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上层建筑。

●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批判工业文明:技术进步与社会大生产使得财富增加,但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工业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社会不公。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始,其基本特点是把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变成社会公有。

②缺陷:过分专注于物质生产领域●人类社会存在多种性质的社会关系,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能归结为生产关系。

如家庭关系。

●人类文明的相当一部分思想或意识形态不是物质生产的产物。

如道德感,美感,羞耻感等。

●唯物史观中关于历史发展阶段的论述容易被教条化,并且无法就各个主要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马克思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指向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希望通过公有制与财富增长来实现,但苏联与中国相继证明了公有制试验的失败,财富的增长也已经要到头了。

3、韦伯①观点:理性化●理性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

●宗教社会学:高级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减少巫术和迷信成分,进化出一种普遍的伦理信仰,其理性化表现为伦理化。

历史就是驱魅的过程。

在早期的巫师社会,精英分子都是巫师。

随着社会发展,巫师地位下降,被伦理宗教社会取代,宗教先知的地位上升,宗教先知提出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后大众跟随。

●关注高级伦理宗教对人行为的影响并试图借此论证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

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目的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前者具有更高程度的合理性。

将社会结构分为“共同体化”社会结构(感情、传统)与“社会化”社会结构(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开创了新的时代,用目的合理性行动取代了价值合理性行动。

●并非所有行为都是经济行为,并非所有关系都是生产关系。

将人的经济行为按合理化程度的高低进行细密的区分,对于行为产生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②缺陷●没有指出伦理宗教诞生的内在历史逻辑,而是把其简单地归为宗教先知们的思想创造。

●没有找到克服目的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内在分裂的现实道路。

4、亚斯贝斯①观点●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西方是同时代的、毫无联系地并列存在着的一个整体。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轴心时代理论揭示了世界各主要古典文明的发展似乎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节奏,不是匀速前进的,并且只有轴心时代这一个真正的思想高潮。

②缺陷●不理解前轴心时代的意义,没有揭示农业文明从前轴心时代到轴心时代文化转变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真相。

(二)主要潮流与批判1、技术崇拜与技术批判①技术崇拜●原因:技术进步及其巨大的财富效应导致了技术崇拜或技术统治的政治呼声●代表人物与观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新大西岛》科学技术史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具有科学知识的人应该统治国家。

❖凡勃伦技术专家体现了理性、关心社会福利、大公无私等价值,能够建立不同于自私自利的资本的新价值体系,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技术专家摆脱资本所有者的束缚,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管理者。

❖哈维斯科特:激进实践家领导的“技术统治联合会”具有明显的政党性质,其纲领是夺取国家政权,主张科学专政。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温和技术统治论)《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西方社会正在向“后工业社会”严禁,技术性决策将在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传统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将被技术治国论所取代。

主张统治阶层应该是掌握理论知识的科学家而不是一般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总结:技术统治论者相信技术进步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钥匙,并且认为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专家按照理性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可以克服资本统治导致的社会不公正。

②技术批判●上世纪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技术批判,技术批判可以被看做对工业时代社会批判的深入。

●两个批判维度❖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理论TAT具体论述见课本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评判理论深刻展示了技术如何从物质生产的帮手上升成资本政治统治的帮凶。

❖海德格尔:技术使人物化现代技术追求达到对自然的普遍控制,控制的方式成为“座架”,“座架”使得人被物化了。

“座架”的思考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以及人的自由的散失,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人造人。

●总结:都注意到了现代技术对人的操纵和物化,但是都没有找到摆脱物化的现实道路。

2、民主崇拜与民主批判①民主崇拜●哈耶克:民主的三大好处;民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或自由本身。

②民主批判●托克维尔:对民主政治恒久性最深刻的理论怀疑《论美国的民主》❖民主社会的文化心理•民主制度有强烈的反传统、反历史的心理倾向。

民主社会的宗教信仰在不断地走向世俗化,超验感被弱化。

而历史与超验感从民主社会的想象力中淡出,使得民主社会中的人感到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得人们面对许多焦虑和压力,导致心理紊乱成为民主社会的流行病。

•因而,民主社会把财产当做一种社会及心理方面异化的个人提供心理安全的符号,金钱成为民主人的重要身份标志,但这无疑会导致“人类灵性”面临窒息的威胁。

•民主社会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特征,在道德上无所适从。

人们为了追求自由而无视形式,功利原则很有可能取代秩序的其他原则。

对平等的追求最终导致不平等的加剧。

❖民主社会中央集权化:中央集权是民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强调经济因素)•生活的时代工业文明刚刚起步•没有找到“人类灵性”即道德价值与自由的真正根源•不明了当代民主制度的目标与边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仅仅是经济问题)●海德格尔:对民主制度永久性和道德性的公开批判●总结:民主制度不是工业时代才开始出现的新的制度发明,它曾普遍存在过但又被普遍而长期地放弃了。

(三)自由、平等与正义●工业时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首要价值追求就是自由。

●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1、哈耶尔:新自由主义①观点●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尤其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保障。

●正义与平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等指的是自由和法治秩序下的“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②缺陷没有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就没有自由。

2、罗尔斯:《正义论》①观点●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自由的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为了实现自由平等原则下的差别原则将天赋与社会条件作为集体资产共享。

●提出“无知之幕”下签订契约,与社会生活的高度不确定性相吻合。

②缺陷●将天赋与社会条件作为集体资产共享不可行,难以获得支持●并非所有时代都具有显著不确定性,且生活的不确定性集中表现在经济生活或物质生产领域二、两种生产与文明研究的新视野(一)工业时代1、工业时代的特征①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经济生活第一次成为全球性的事业,从而使西方文化主导的文化历史研究首次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历史眼光,获得了全球性视野。

②物质生产或经济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容易误导研究者。

(详细见课本)2、工业时代社会历史研究缺点①对人口生产及其重大社会意义的遗忘②没有从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明创造(二)两种生产: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1、有关学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相对于物质生产来说,人口生产的重要性是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阶段相联系的。

●韦伯2、二者关系●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是两种并行不悖的人类生产活动,各有任务与目标。

●物质生产是为人口生产服务的。

(三)人口生产的意义1、人口生产是人类快乐、平等、自由、永恒与神圣观念的源头;①物质生产使人不快乐、不平等、不自由,物质生产不追求永恒;②人口生产使人快乐、平等、自由、永恒与神圣观念(具体论述见书本)两性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自由的,国家对两性关系的干涉比较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