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考核目标:—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1.(名词解释)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体现为分阶段)的变化。

P3页2.(选择、判断)分化:主要指动作(如:婴儿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渐分化为肢体可以独立动作)、情绪(如:婴儿只会哭这一种表达方式,随着年纪增长,分化出喜怒哀乐的情绪)等方面。

3.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

P4页4.(填空、选择)儿童发展的特点:基础性(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递进性(循序渐进)、易感性(受环境影响)P4页5.(填空)儿童发展领域:生理、认知、个性与社会性、文化性(重要!)P5页6.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依据来分:P9页皮亚杰提出:a.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b.前运算智慧阶段(1.5、2-6、7岁);c.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11、12岁);d.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14、15岁)。

7.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名词解释、填空)a.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若出简答题:除上述1点外还要加答:b.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特征普遍稳定,长期观察可变(如身高特征,某一年龄段的普遍身高基本相同,但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

c.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存在不平衡性(如姚明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高)。

P11页8.婴儿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P12页9.了解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p12-13页10.影响儿童发展因素: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先天的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补充内容:绪论首页空白处)第二节儿童发展的研究方法1.(填空)研究设计方式: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P24页2.(填空)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P26页考核目标:—了解遗传素质、神经元、突触等概念—理解神经的可塑性、动作发展—掌握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因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第一节遗传1.(名词解释)遗传素质: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P36页2.人类遗传的方式:有性遗传(性别)3.(填空)产前发育的阶段:P41页a.胚种期(0-2周)b.胚胎期(2-8周):外胚、中胚、内胚c.胎儿期(9-37周)4.(低概率填空)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

P42页5.胎教:是间接影响,主要是母亲的情绪影响孩子。

第二节大脑的发育1.大脑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边神经系统。

2.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P47页3.(名词解释):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P47页4.神经胶质细胞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但对神经元起支撑保护作用,并参与髓鞘的形成。

P47页5.(名词解释)突触: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

P48页6.大脑发育顺序:枕叶(最早)—颞叶(语言)—顶叶(认知)—额叶(思维)P51页7.(了解,可能出判断)婴儿脑重增加原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

P49页8.(选择、判断)神经可塑性的表现:脑结构的功能重组、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的基因与分子机制。

P52-54页9.可塑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经验P54页a. 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与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解即可b. 神经可塑性与环境刺激的丰富性第三节儿童动作发展(浏览,P56-58页)1.(简答)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一定的先后次序:头部—颈部—躯干—四肢P58页a.从上到下:即先抬头,后坐、站立、走路。

b.由近及远:先从靠近躯干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

c.由粗到细:先会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后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d.有整体到分化:从全身性、笼统的、弥散性的动作,逐渐分化为局部的、精细的、专门化的动作。

e.从无意到有意(重点):先出现无意动作,后出现有意动作。

2.区别:有意动作:主动控制的,有意识的;无意动作:不主动控制、无意识的。

3.(简答)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P59页a.生物学因素:基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如脑瘫儿童)、感觉经验的统和(经过感统训练改变儿童部分行为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

)b.非生物学因素:生活环境(气候、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养育观念和方式。

考核目标:—了解视觉适应、视敏度、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的稳定性、分配能力、转移能力和广度等概念—理解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婴儿面孔偏好的意义—(重点)掌握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原则第三章感知觉、注意的发展(重点)第一节感觉发展(视觉的发展是最重要,小考点多)1.(判断)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P68页明适应:从低亮度到高亮度环境,眼睛的适应过程。

暗适应: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名词解释)视敏度: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P69页3.了解:视敏度在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4.婴儿阶段会出现试探性啃咬现象。

5.(简答)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P74页a.刺激感官和兴奋神经中枢感受点,逐渐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能的成熟。

b.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c.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

d.促进消化,增加体重。

.第二节知觉的发展1.(选择、简答、辨析)儿童图形知觉的发展:a.图案>单色刺激b.复杂>简单c.清晰>不清晰d.对比明显>缺乏对比e.从关注图案的单元特征到从整体上把握图案。

2.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P77页a.小班:辨别圆形、方形、三角形b.中班:拼合三角形、拼合圆形c.大班: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圆柱形3.深度知觉:对远近、深浅的知觉。

6、7个月左右是界点。

—“视觉悬崖”P77页4.婴儿面孔偏好—社会化意义(社会适应)第三节注意的发展1.(了解)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分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区分: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主动控制。

3.(填空、简答)注意发展的意义:P82页a.积极维护心理活动,是高质量认知活动的捍卫者b.(重点)对心理活动发展有功能性意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如:选择性注意实验:目标词的关联性,从3个词中选出与已给词相关的1个)4.(重点)有意注意的品质特征:P84-85页a.集中性与持久性b.(名词解释)稳定性: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c.(名词解释)分配能力(“一心二用”的能力):指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的能力。

d.(名词解释)转移能力: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e.(名词解释)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5.(简答)如何维持儿童的注意稳定性?P84页a.注意的对象要具体形象、生动鲜明b.学习活动游戏化,避免枯燥单调的方式c.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鼓励幼儿参与d.保持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e.注意对象,任务不要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f.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6.(填空、简答、论述)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原则:P87页a.刺激丰富化原则:多提供机会培养注意力b.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关注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水平(不能“拔苗助长”)c.形式立体化原则,以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培养(“火车往哪开?”游戏: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火车站站名,之后通过几句对话来开动“火车”。

游戏开始爸爸报“北京站”,妈妈报“上海站”,孩子报“广州站”。

妈妈拍手喊:“上海的火车就要开了!”父子二人齐声拍手喊:“往哪开?”妈妈拍手喊:“往北京开!”于是,北京站的爸爸马上接口:“北京的火车就要开了!”妈妈和儿子齐拍手喊:“往哪开?爸爸拍手喊:“往广州开!”然后以此类推。

”)d.空间渗透式原则: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孩子以空间(不要总是在孩子学习或做事情的时候频繁询问)。

考核目标:—了解记忆(核心),(再认、回忆),(定向反射、习惯化、条件反射),自传体记忆,元记忆等概念—理解婴儿记忆的特征、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儿童记忆的准确性、儿童记忆的容量、儿童记忆保持过程中的记忆恢复现象、记忆的遗忘规律—掌握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的方法第四章记忆的发展第一节婴儿记忆的发生1.(核心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P92页2.恢复再认: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的刺激。

(如:开卷考试)P94页提取信息的形式回忆: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

(如:闭卷考试)3.记忆发生的指标:定向反射和习惯化、条件反射。

4.(了解,不考名词解释)定向反射: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习惯化:刺激多次出现,定向反射就减少了。

条件反射: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5.(了解)婴儿记忆的特征:a.无意识记为主,不能为特定的目的而记忆b.2岁以后,有意识记开始萌芽,无意识记进一步发展c.存在记忆缺失情况—“婴儿失忆症”—(辨析)非病态,属正常现象,只有婴儿时期出现。

第二节儿童记忆的发展1.(名词解释)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

(3岁左右出现)P95页2.儿童的记忆策略(并非天生就会,后天习得)P97-99页a.复述策略:由不会到会,由作用小到作用大b.组织策略(归类):随年龄增长、不断实践而不断增强c.精细加工策略(建立人为联系):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发展较迟,11岁才出现(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儿童记忆图片)3.儿童记忆的准确性:不够准确,细节不足,容易受到引导。

P100页4.(非重点记忆)元记忆:分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和元认知自我调节。

(是儿童对于自我记忆的认识和监控。

如:不断询问自己是否记住所看知识。

)P100页5.元认知知识的分类:对人、任务、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

6.记忆容量: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

(7-9岁为迅速发展阶段)P101页第三节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1.(名词解释)记忆恢复现象: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