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业空间设计
三、控制面板的布置原则
1、按重要程度布置 在控制面板上有多个显示器、控制器时, 应按照各器件对完成作业起作用的重要程度来 布置,即最重要的器件应布置在人的最佳操作 范围和视觉范围内。
2、按作业顺序布置
它是指在完成某一作业的过程中所使用的 控制器、显示器是有一定顺序的,在配置这些 器件时也应按照使用顺序布置。 布置顺序要按照从左到右,由上而下的顺 序排列。
要划分社会空间,满足人对领域的要求,如隔断
三、 活动空间
人从事各种作业都需要有足够的操作活动
空间。 操作活动空间受工作过程、 工作设备
、 作业姿势以及在各种作业姿势下工作持续
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作业中常采用的作业姿势有立姿、 坐姿、 坐—立姿、 单腿跪姿以及仰卧姿等。
第二节 工作区域设计
一、 水平面工作区域 操作者采用立姿或坐姿操作时, 上肢在
性,而且不易改变坐姿,容易产生疲劳。
二、 座椅的类型
座椅根据其使用目的可分为以下三类:
1.工作用椅,用于办公室及各种坐姿操作场所。 设
计时应将舒适性与操作效率一并考虑。 靠背、
高度应可调。
2.休息用椅,适用于休息室及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中 ,以舒适性作为设计重点。 3.多功能座椅,适用于多种场所, 既可就餐时使用 , 也可作为工作用椅或备用椅, 故应便于搬动 和堆贮。
第五章 作业空间设计
第一节 作业空间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工作区域设计
作业空间的布置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控制台设计
座椅设计 虚拟工厂和车间
第一节 作业空间概述
一、概念
1、作业空间:人在操作机械时所需的操作活动空
间和机器、设备、工具和操作对象所占空间的总
和。
它包括: 活动空间,心理空间,行动空间
二、作业空间分类
三、 坐椅设计
1. 坐椅设计原则
坐椅设计应以符合人的生理特性,使人感到舒适 为前提,因此,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坐椅尺寸应与就坐者人体测量尺寸相适宜,并应使尺 寸可调。 *坐椅应使就坐者保持舒适坐姿,靠背结构和尺寸应给 予腰部以充分的支撑,使脊柱接近于正常自然弯曲状 态。 *坐椅应能支持就坐者的体位并保持其稳定。 *坐椅应能使就坐变换坐姿,灵活平稳地进行体态自动 调节。
3、总体作业空间
它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个体作业场所布置 在一起构成的作业空间。 总体作业空间更多地强调多个个体作业场 所之间,尤其是多个作业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如工厂及其车间。
三、 作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1、 行动空间
行动空间是人在作业过程中,为保证信息 交流通畅、便捷而需要的运动空间。 为此 作业空间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第三节 作业空间布置
根据人机工程学的布置原则,在有限的空 间内定位和安排作业(包括机器、设备及其显 示器、控制器等)。在作业空间的布置中,不 仅要考虑人机的关系,还要考虑机器、元器件 之间的关系。 从大的范围来说,就是如何把所需要的机 器、设备和工具,按照人的操作要求进行空间 布置。对单个人机系统而言,是如何合理安排 控制器、显示器的问题。
思考题:
1.什么是作业空间? 2. 作业空间布置应遵循哪些原则。(包括设备 及器件的布置) 3.水平面工作区域的最大工作区域和正常工作 区域怎么确定。
4. 如何确定座椅高度?
5.在车间里,机床的布置形式有哪几种?常见
那种布置形式,为什么?
2、 心理空间
(1)人身空间
人身空间是指环绕一个人的随人移动的具 有不可见的边界线的封闭区域, 其他人无故 闯入该区域,则会引起人在行动上的反应。
(2) 领域性
它与人身空间的区别, 在于领域的位置
是固定的, 而不是随身携带的, 其边界
通常是可见的, 具有可被识别的标记。
私有领域(房产) 公有领域(大街,商店)
5、控制器间要有足够的间距
为了防止误操作,各控制器之间要留有足 够的间距。
第五节 座椅设计 一、 坐姿分析
1. 坐姿对人体脊柱形态的影响
人坐着时,身体主要由脊柱、骨盆、腿和脚 支承。脊柱的作用在于支持身体、保护脊髓, 并 使人体作广泛运动。
研究表明,过于松软的椅面,使臀部与大腿 的肌肉受压面积增大,不仅增加了躯干的不稳定
休息用椅,可取380~450 mm
对于工作用椅,可取400~480 mm。
2) 椅面宽度。 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 以宽为好,
以方便就坐者变换姿势。一般可取400-450mm,扶 手椅应不小于500mm。P95 3) 椅面深度。 椅面深度指椅面的前后距离。工作 椅取350-400mm,休息椅可取400-430mm。 P5 4) 座椅面倾角。 座椅面 倾角指椅面与水平面的夹 角。椅面应稍向后下仰,以防长时间就坐时滑落 。休息椅可取14°-24°,工作椅可取4°-6°。
2. 坐椅尺寸
座椅的尺寸设计包括三个方面: *椅面的高度、宽度、深度和椅面倾角;
*靠背的高度、宽度和倾角;
*扶手的高度和面积。
1)椅面高度
椅面高度应使就坐者大腿近似水平,小腿自
然垂直,脚掌平放在地面上,既保证不因椅面过
高而使大腿肌肉受压,又保证不因椅面过低而增 加背部肌肉负荷。
椅面高度应以小腿加足高的尺寸进行设计。 P5
3、按使用频率的高低布置
对于经常使用的器件,应放在人的最佳操 作范围和最佳视觉范围内。如:一般对于使用 频繁的显示器,在垂直面上应布置在作业者水 平视线偏30°角的范围内;在水平面上应布置 在正中矢状面偏30°角的范围内。
4、按功能对应性原则排列
它是指当控制面板上的显示器、控制器较 多时,要成组排列,将功能相关的器件放在一 起,或在位置上相互对应。
势, 减少疲劳为原则。
工作面的最佳高度应在肘下50 mm,但工作面 确定在人的肘上25 mm至肘下25 mm之间, 对工作 效率无明显不良影响。
调节高度方法:
一是调节机器的高度; 二是调节座椅或脚垫板以调节操作者肘部的高 度; 三是调节工件的高度。 对于坐姿作业, 可使工作面高度恒定, 通 过调节座椅高度, 使肘部与工作面之间, 保持 适宜的高度差, 并通过调节搁脚板高度, 使操 作者的大腿处于近似水平的舒适位置。
二、 垂直面工作区域 垂直面工作区域也可分为最大工作区域和
正常工作区域。 美国的法莱(Farley)将最
大工作区域定义为以肩峰点为轴, 上肢伸直
在矢状面上移动时, 手的移动轨迹所包括的
范围; 将正常工作区域定义为上臂自然下垂 , 以肘关节点为轴, 前臂和手的移动轨迹所 包括靠背的高和宽。 靠背的高和宽与座姿肩高和肩
宽有关, 可根据座椅用途确定。 6) 靠背倾角。 靠背倾 角是指靠背与椅面之间的夹 角。最适宜角度约为115°,学生座椅可取95°100°。
7) 扶手高度。 扶手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承手臂重量
, 以减轻肩部负担, 增加舒适感。 8)扶手宽度。 不宜过高,休息椅可取200-230mm。 可设计为活动的。
将水平面工作区域和垂直面工作区域结合
, 上肢在三维空间运动所包括的范围为立体
工作区域或空间工作区域。 立体工作区域也
可分为最大工作区域和正常工作区域。 舒适 工作区域一般介于肩与肘之间的空间范围内, 此时手臂活动路线最短。
四、工作区域设计
1. 坐姿操作工作区域设计
进行工作区域设计时, 对于工作面高度的 确定, 应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使操作者保持正确姿
水平面上移动形成的轨迹所包括的区域称为水
平面工作区域。 水平面工作区域可分为
最大工作区域和正常工作区域。
1、6以肘关节为中心,前臂和手能自由到达的正常区域(巴恩斯)
2、5以肩关节为中心,臂和手伸直的最大区域(巴恩斯)
3、4正常作业范围(斯夸尔斯)(最佳区域)
图中字母解释
E点—被测者肩峰点的位置; AC—人体肩宽的1/2; C点—运动开始时肘的位置; D点—手运动时肘达到的终点位置; CD—肘运动的圆弧轨迹; CP—前臂长; PQ—手移动轨迹曲线。
根据作业空间大小及各自特点,将其分为: 1、近身作业空间 它是指作业者在某一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保 持站姿或坐姿等一定姿势时,由于人体的尺寸 限制,作业者为完成作业所涉及的空间范围。 如人坐姿打字时,四肢(主要是上肢)所涉及 的空间范围。
2、个体作业场所
它是指作业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 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 如人、电脑、计算机桌、椅子;机床、工 具箱等均构成个体作业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