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
3.与同伴发生冲突
能轮流、分享。
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
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
决。
“自我中心” 年龄特点
4.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 的意见和建议。
5.不欺负弱小
1.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 起游戏。
2.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 商解决。 4.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不
(五)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体验和同伴一起合作的乐趣, 并初步学会回报爱。
中班社会性主题活动:温馨家园 一、主题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 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名称,能关注与家庭、社 区有联系的一些人和事。 2、情感目标:培养对父母、家庭、社区的情感, 萌发我是家庭、社区小主人的主任意识。 3、行为能力目标: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对亲人 的爱,学习与和家庭有联系的人进行沟通与交往 。
(一)社会教育目标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是社会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 标准和期盼。
(二)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
是社会教育开展的基础和依据,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 才能选择恰当的内容与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才能达到儿童 社会发展的预期目的。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1.《规程》、《纲要》、《指南》等国家
同伴交往
伙伴关系成为儿童人际 关系中的主要关系。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教育建议:
情境中的指导、换位思考、 谈话
3-4岁
4-5岁
5-6岁
1.想加入同伴的游戏 1.会运用介绍自己、交
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
2.在成人指导下,不 同伴游戏。
争抢、不独霸玩具。 2.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 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 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 祖国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是对幼儿在一定年龄阶段(小班、中班、 大班)应达到的教育效果的期望概述。是总目标在各个年 龄段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幼儿园各年龄班儿童社会性发 展提出的具体要求。(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为例)
关心他人的表现: 同情心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帮助关心他人,学前儿童 的同情心主要产生于对老弱病残的关心和爱护。
2.社会适应
儿童的社会适应主要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 困难、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 会生活。
1.会用礼貌的方式向 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 想法。 2.能注意到别人的情 绪,并有关心、体贴的 表现。 3.知道父母的职业, 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 己所付出的辛劳。
1.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2.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 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 及的帮助。 3.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 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 成果。 4.接纳、尊重与自己的 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 人。
5-6岁
1.理解规则的意义,能 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 动规则。 2.爱惜物品,用别人的 东西时也知道爱护。 3.做了错事敢于承认, 不说谎。 4.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 己所接受的任务。 5.爱护身边的环境,注 意节约资源。
• 幼儿遵守规则的表现(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成人提醒 --- 基本遵守 --- 体会规则在生活中的应用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教育建议:
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参加群体活动、打破班级
界线、入学准备
3-4岁
4-5岁
5-6岁
1. 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1.愿意并主动参加群 1.在群体活动中积极、
2.对幼儿园的生活好 体活动。
快乐。
奇,喜欢上幼儿园。 2.愿意与家长一起参 2.对小学生活有好奇
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2.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 2.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
2.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
市、县(区)名称,知道当 并为此感到高兴。
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 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3.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
3.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 3.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小区(乡镇、村)的名称。 4.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 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的目标和内容
任课教师:吴海娜
Contents 目录
一、目标内涵
1
二、制定依据
2
1
三、目标结构
3
2
四、目标表述
内容的选择 内容范围
1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表述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
B引导幼儿懂得自己的行为不应该干扰别人的活动,要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
4.认识国旗,知道国歌。
站好。
结友爱。
4.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
爱祖国,为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归属;4-5:对家庭的归属逐渐发展对幼儿园、 家乡的归属;5-6:儿童则要求对集体的成绩、家乡变化感到高兴进而产生民 族自豪感。
特点:
社会领域目标是以幼儿为第一人称来表述的,从幼儿发 展的角度切入,尊重幼儿,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小任务。
4.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 助。
的活动和任务。
5.与别人的看法不同
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并说出理由。
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 教育建议:
以身作则、尊重他人、接纳差异
3-4岁
4-5岁
5-6岁
1.长辈讲话时能认真 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 求。 2.身边的人生病或不 开心时表示同情。 3.在提醒下能做到不 打扰别人。
社会 适应
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中的四个目标分别反映交往态度、交往能力以及 在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己对人的认识、态度和相应
的行为表现。
(1)愿意与人交往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4)关心尊重他人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教育建议:
• 幼儿遵守行为规范的表现主要包括: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爱护物 品、珍惜粮食,认真负责等。
教育建议:
目标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亲切对待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3-4岁
4-5岁
5-6岁
1.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 1.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 1.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 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 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的成绩感到高兴。
【案例一】
大班一名幼儿不像睡午觉,也确实睡不着,而且下午活动一样有精神 。教师悄悄告诉他:你到活动室做一点安静的事情,轻轻地,不要吵 醒小朋友,也不要出去。教师组织其他幼儿午睡,间或到活动室看看 他的活动。
【讨论】请点评这位教师的行为体现了哪些教育意义,发 展了幼儿哪些社会性。
A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体现了对幼儿不同发展特点的尊重,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尊重自己和他人;
建立亲密关系、创造交往机会
3~4岁
4~5岁
5~6岁
1.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 戏。
2.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 起活动。
1.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 戏,有经常一起 玩的小伙伴。
2.喜欢和长辈交谈,有
事愿意告诉长辈。
1.有自己的好朋友,也 喜欢结交新朋友。
2.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 教。
3.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 愿意与大家分享
【例】小班社会领域学年目标是“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
月目标就应该比这个目标更具体,可以是“初步掌握和父母、教师、同 伴的礼貌用语”;
周目标进一步具体为“初步掌握和父母、教师、同伴的问候、分别、请 求用语”;
单个活动目标就应该更具体一些,比如一次目标就掌握“对不起”或“ 谢谢”
思考:
社会教育目标只能通过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实 现吗?
二、主题目标
(一)了解自己的爸爸,知道爸爸的姓名、生日、职业和 兴趣爱好。
(二)通过亲子活动和家园互动,孩子能在欢快的气氛中 感受爸爸的爱,亲近爸爸、喜欢爸爸。
(三)在熟悉爸爸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用语言来描述不同 状态下的爸爸,如生气时的爸爸、有趣的爸爸、好爸爸、 坏爸爸等。
(四)观察爸爸不同衣服上的扣子,学会初步的分类。
例如:
[活动名称] 庆祝“春节” [班 级] 大 班 [活动目标]
• 了解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今年是猪年,通 过观察说出今年春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
• 说出春节的活动形式及庆祝的方式。 • 知道在春节到来时,对亲友说祝福的话,体会节日
的喜悦气氛。
教师可以将《纲要》提出的社会领域发展目标逐渐具体化为学 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及活动目标;
文件 2.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其需求 3.社会发展的需求 4.社会教育学科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是社会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 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 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 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社 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为:
《指南》之社会
1.愿意与人交往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
现 4.关心尊重他人
人际 交往
社会 适应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 活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 范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