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遗传基因 激素水平 气质 2.社会认知 攻击性儿童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攻击性儿童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攻击性儿童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3.环境因素 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方式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父母使用奖励和惩罚的不一致性 父母对孩子的处所、活动和社会联系的指导 家庭冲突和暴力 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主讲人:宋晟
幼儿园社会教育概述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要求
幼儿园社会教育概述
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开设这门课? 首先,要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社会是 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从一 出生便进入社会,需要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 人。开设社会教育这门课程就是为了使个体 更好地成为适应社会、能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的独立的个体。 其次,幼儿期是人格塑造与养成的关键期, 而幼儿园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的、必要的 途径,其教育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
6.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 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根据意图或目的分类,分为敌意性攻击 (专门打击和伤害他人)和工具性攻击(为 了获得某件事物而做出抢夺、推揉等动作)。
判断
T:你为什么打他? S:他最讨厌了,就要让他疼。 T:你为什么打他? S:他拿了我最喜欢的积木不给我。
人际交往:
小班:愿意与教师、同伴交往,知道同伴的名 字,学会使用简单地礼貌用语,体验与教师、 同伴交往的快乐。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中班: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掌握一些简单的 交往技能,如等待、轮流、分享。能用简单的 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和亲人的爱。 大班:主动、积极、友好地与同伴交往,掌握 一些较复杂的交往技能,如谦让、合作,能独 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能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社会认知的发展 3.依恋的发展 4.同伴交往的发展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7.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性别差异
1.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内涵
张明红认为,自我意识是自己认识自己的 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特征(如身高、体 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 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 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 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 社会的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 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的意义 上使用。
影响幼儿亲社会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认知因素 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头脑中稳定的利他 观念) 儿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对交往事件的理解和 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识别) 观点采择及归因 3.环境因素 父母抚养方式 社会文化传统 大众传媒 4.情感因素:移情
思考:活动“有特色的我” “我们这一班” 哪个活动更能培养幼儿的自尊,为什么?
2.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自我、人际关系、 社会群体、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这些认 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和推论。
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 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 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如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由于所处空间位置 相对于“三座山”不同,儿童形成了关于“三山” 的不同视觉表象。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仍具有很强 的自我中心倾向,在试验中难以采择他人的观点, 不能处在其他儿童的位置,对其所看到的山的样子 作出判断。
社会规则认知
道德规则 定义: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 例证:福利、权利、公平分配资源、信任等问题 标准:客观性、普遍性、义务、不必依靠规则和权威、不可改变性 习俗规则 定义: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互动起结构性作用的行为规范 例证:表达、服饰、性别角色、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方式 标准:具有偶然性、可可改变性、情景性、相对性、受规则和权威 的约束 谨慎规则: 定义:对自己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例证:包括安全、舒适、健康等行为 标准:规则的效用、普遍性和规则的偶然性
性格特征 受同伴欢迎的儿童性格比较外向,不易冲 动和发脾气,活泼好动,善于言谈,敢于 自我表现; 被同伴拒斥的儿童性格外向,活泼好动, 很爱说话,脾气急躁,容易冲动和乱发脾 气,也比较敢于自我表现; 被同伴忽视的儿童一般性格内向,好静不 好动,慢性子,好脾气,不易兴奋和冲动, 不太爱说话,容易害羞,不敢自我表现。
3.依恋的发展 定义:广义的依恋,指个体对某一特定 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狭义的依恋,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 成人(父母与其他看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 久的情感联结。
婴儿依恋的类型及成因(安斯沃斯研究成果) 1.安全依恋,占70%左右,与妈妈分离 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见到妈妈回来非常高 兴,与妈妈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 2.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占20%左右,这种 孩子母亲在场与不在场的影响不大,这种儿 童并未与妈妈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 3.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占10%左右,妈妈 在身边,感到焦虑;妈妈走后表情极为痛苦; 妈妈回来时,有双重情感,既想靠近她,又 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接近。
7.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的发 展: 一是性别概念的发展,主要指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二是性别角色的发展,即理解怎样才算 得上一名男性或女性,认识到社会对男性和 女性的期望; 三是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采 取与性别相符合活动的倾向和行为表现。
外貌特征
外貌有吸引力是被同伴接纳的有利因素。
思考:如何教育幼儿使自己的外貌更有吸
引力?怎样的做法才是合适的?
社会认知能力
受欢迎幼儿对社交问题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
被拒绝幼儿更多借助于第三方来发动交往,表现
出较强的依赖性。
被忽视幼儿发动交往的有效性最低。
思考:对教育者的启示是什么?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 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 产生的心理特征。 思考:我们从幼儿园到上大学,掌握了哪些 社会规范、形成了哪些社会技能、学习了哪 些社会角色? 思考:不经过社会性发展能成为一个社会人 吗?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纲要》指导要点
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 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 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 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六个层次:总目标 (也称社会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学年 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单元教育活动 目标(周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其中,总目标是幼儿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制定其他所有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 依据。
(一)《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 的总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 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 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 乡、爱祖国。
社会规范:
小班:了解集体生活中的基 本规则。理解幼儿园日常生 活中教师发出的规则性信号, 并按要求执行。 中班:了解简单的公共规则, 努力遵守集体活动的各项规 则。 大班:熟悉有关安全、交通、 环保的标记,愿意按标记的 提示行动,并制作相应的提 醒标记。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多元文化:
小班 :感受中国主要节日的快乐,参与主要 的节日活动。认识周围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 及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中班: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各种特色。知 道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 大班:尊重热爱祖国,有民族自豪感,关心 祖国和家乡的重大变化。了解主要少数民族 和世界著名的文化。
思考:每个类型中,小中大班幼儿要学习 的内容就是这些吗?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纲要》内容(请分析内容是为实现哪 条教育目标?要求教师 思考:《纲要》的内容中哪些是属于自 我意识?哪些是属于人际交往?哪些是属于 社会规范?哪些属于多元文化?(提示:每 一条可能包含几个类型的内容)
4.同伴交往的发展 同伴交往指同伴之间为交流认识或情感 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有更多与同 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相互协商、讨论、 分享、交流,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会不断提 高。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
社会行为特征 受欢迎儿童:积极、快乐的性情、外表吸 引人、有许多双向交往、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愿意与人分享、能坚持交往、被看作好领导、 缺乏攻击性 被拒斥儿童:多破坏行为、好与人争论和 反社会、极度活跃、说话过多、反复试图与 社会接近、合作游戏少,不愿分享、许多单 独活动、常有不适当行为 被忽视儿童:容易害羞、很少攻击,对他 人的攻击常表现出退缩、反社会行为少、不 敢自我表现、许多单独活动、逃避双向交往, 花较多的时间和群体在一起
移情跟观点采择能力有重要联系,移情 是基于观点采择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的情感 和行为。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趋势:儿童从 完全不能采择他人的观点发展到逐渐能站在 他人的位置,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 哪个幼儿移情能力强?为什么? A打了B,看到B哭了,哈哈大笑。 C安慰B:“xx,你别哭了,疼不疼啊? A做得不对!”
(二)各类型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
自我意识 人际交往 社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范 的前提) 多元文化
(三)各类型年龄阶段重点目标
自我意识 人际交往 社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 范的前提) 多元文化
自我意识:
小班:侧重于让幼儿认识自己,了 解自己的情绪、兴趣、爱好、能力 等,保持良好的情绪。 中班:重点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和 行为,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大 家喜欢的孩子。 大班:重点学习进一步控制自己的 情绪和行为,形成初步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