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三次周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1.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
这说明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③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④没有文化人们已经无法生存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④没有文化人们已经无法生存把文化的重要性扩大化了。
故④项错误。
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说明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本题选A项。
2.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发展历程中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C.图腾崇拜属于原始的文化现象 D.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据此回答3~4题。
答案:B【解析】材料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文化无时不在这一特点。
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3.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概念、形式。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因此,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C项是错误的。
4.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
这表明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B.与旅游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C.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答案:C【解析】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
体现了经济和文化相融合,故选C,A.B.D说法都是错误的。
5.伟大诗人雪莱说: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
A.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C.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在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体味到文化。
据此回答6~7题。
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引文的含义。
A、B、D项虽然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的含义。
A.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农民生产致富B.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C.游客在云南丽江观赏《丽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D.黄山秀美的自然风光6.答案:B【解析】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选B.7.答案:C校训作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词语,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
据此回答8~9题。
8.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一种文化。
A.社区 B.都市 C.校园 D.民族答案:C9.清华大学的校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A.能促进社会文化牛产力的发展 B.能促进人们参与政治生活能力的提高C.会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D.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答案:D【解析】清华大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选D。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0~13题。
10.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引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
人们将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文化将大踏步地进人市场,经济性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之一。
这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A.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的特点更加突出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C.文化将逐渐取代经济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D.经济对文化的制约将更加严重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的特点更加突出,B项与题意无关,C.D表述错误。
1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之所以要坚持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主要是因为①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②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在现代经济的总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题干主要问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选D。
12.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并且,文化产品价值还具有增值效应,如果开发得当,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
可见,我们当代文化发展走产业的发展道路是A.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B.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C.增强综合国力的惟一途径 D.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表现答案:A【解析】文化产业发展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产生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B.D与题意无关,C说法错误。
13.在下列现象中,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有①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商品、文化与消费、文化与市场严重分离②重视文化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或否认文化的经济效益③以经济效益为惟一目标,以市场调节为手段发展文化产业④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使当代文化沿着产业化方向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此题是反向选择题,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故选A , ④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根据最新的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测评,我们已经排在了第六位。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数字。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时期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发展的概况。
可以说,它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衡量自己建设改革发展得失的标准,每一次名次的改变都牵系着亿万人的奋斗。
据此回答14~16题。
14.综合国力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和是基础,是重要标志。
A.经济、政治、科技 B.经济、科技、文化C.经济、科技、政治 D.经济、文化、科技答案:B15.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知识的竞争展开。
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发展格局表明A.综合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B.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D.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不可能增强综合国力答案:C【解析】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知识的竞争展开。
充分体现出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选C。
16.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①把文化建设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③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④充分发挥我国人口数量优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面对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我国的做法应选择在这种A,不能靠人口数量,排除④。
17.据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的时候,传闻亚洲某国却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①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③文化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④文化是不可取消和更改的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应继承和发展,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可以去其糟粕,推陈出新,④说法错误。
18.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
对此,我们应当①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②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③树立科学的消费观④减少文化消费支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正确做法是①②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④说法错误。
19.xx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看作是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A.体现了文化是第一生产力 B.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C.是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D.是为了巩固产业的基础地位答案:C【解析】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是为了增强产业竞争力,选C,科技史第一生产力,A错误,提高农民工素质也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错误。
20.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这给我国的启示是A.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B.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C.世界正在一体化,文化间的渗透和交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D.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不利于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措施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故选B,A.D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
21.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理论出版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精神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
这说明A.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答案:D【解析】理论出版和文艺工作者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全体人民在享有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全体人民,体现了D,A.B.C与题意无关。
把文化作为战略资源,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争夺”文化资源的现象。
据此回答22~23题。
22.梁祝故事在我国的浙江、河南、甘肃、安徽、山东、江苏等lO多个省、市广为流传。
国家邮政局发行《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时,众多省、市都认为自己是梁祝故事的原发地,因此纷纷要求举办邮票首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