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三次周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0分)1.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A.无为而治B.王霸兼用C.仁政治国D.术势结台2.胡文英如此评价先秦某一思想流派:“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乎,到底是冷眼看穿。
”该思想流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孟子强调发扬先天固有的良知,着眼于主观的修养;荀子认为圣人制定礼义法度,以陶铸人性,使归于善。
以上两种人性论()A.在本质日的上截然不同B.具有一些唯物主义色彩C.都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D.偏离了儒学发展的轨道4.墨子强调“天下之人皆相爱”。
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颇有一些渊源关系,也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其相同特征体现在()A.都特别强调等级秩序B.都希望解决社会争端C.都代表统治阶级利益D.都没有推动社会转型5.汉元帝为太子时“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沉下了脸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据此,宣帝眼中的“汉家自有制度”是()A.独尊儒术B.尊儒尚法C.刑主德辅D.儒道并用6中国古代重“人治”而轻“法制”,对制度层面的创设问题关心得不够,“伦理社会”的性质长期存在。
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没有“法”的观念与实践B.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排斥法家思想C.儒学重道德教化且长期占据主流地位 D.中国古代思想界因循守旧,没有创新7.韩愈在《原道》中说道:“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这表明儒学()A.与时俱进B.成为正统C.发展曲折 D.经世致用8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壁的天台宗等。
这主要反映了唐代思想文化的特征是()A.儒、释、道三教并行B.多种文明的交流融合C.西学东渐的继承发展D.中外文明的冲突交融9.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 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 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10.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肘,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1.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称自己的学问“易简工夫终久大”,他批驳另一位思想家的学问“支离事业竟浮沉”。
上面提到的“某位思想家”是()A.张载B.朱熹C.陆九渊 D.李贽12.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 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13.《中国儒教史》用“危机四伏中的儒教”来形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已面临必须改造的形势。
李赞、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这说明他们()A.不满宋明理学的僵化B.质疑儒学独尊的地位C.改造儒学以巩固统治D. 批判和发展传统儒学14.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奠基人陈东源指出,“宋代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导致宋代女性地位“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战争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进步C.主流思想的演变 D.租佃关系的发展15.李泽厚认为,黄宗羲立足于“三代之法”的儒家传统,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置相”,类似于近代责任制内阁总理;二是“学校”,“接近于近代议会,并非仅是教育机关”。
在他看来,黄宗羲提出这两个方案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君权 B.弘扬儒学 C.倡导民主 D.恢复宰相16.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攻汴京,宋将李纲下令放霹雳炮,此炮可能就是由霹雳火球发展而来的。
13世纪初,金人发明了用铁制外壳装火药的爆炸性火器叫震天雷,南宋曾大量仿制,叫铁火炮。
南宋铁火炮有小型和大型多种,威力很大,在与金、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材料说明()A.火药武器推动了民族融合B.两宋时期火药武器使用较为普遍C.少数民族的火器技术优于汉族 D.火药武器使用不当导致宋朝灭亡17.工匠们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
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
材料描述的技术()A.费时费力不利于文化传播 B.使书籍涌现成为可能C.大大降低了书写材料成本D.标志着印刷术的完善18.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19.中国古代科技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和农学等学科较为发达,天文学讲“敬授人时”,地理学讲治国安邦,医学讲治病救人,农学讲“益国利民”。
这些学科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B. 以推动儒学进步为己任C.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D.统治阶级重视发展科技20.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之得以进人宫廷,乃是以客卿的身份为宫廷服务;上焉者不过是参与观测天象、修订历法的技术工作,下焉者只是宫廷中待诏的工匠、画师或乐师。
这表明明清之际的传教士()A.影响主要在宫廷之间B.自由在华传教布道C.促进了中国科技转型D.赢得了皇帝的信赖21.下面的《纺车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画作,表现了农村妇女纺纱的情景,生活场面非常生动。
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A.属于风俗画,充满生活情趣 B.属于文人画,具有深远意境C. 属于山水画,表现山河之美 D属于工笔画,体现线条之美22.词为宋代文学的主体,起于中唐而盛于两宋。
北宋的词家,多数产生于南方。
南宋的辛弃疾、陆游、范成大、陈亮等,词的造诣极高,但只有辛弃疾是北方人。
宋朝出现词人南北分布不均的局面说明()A.南方文人都是婉约派代表B.豪放派的词人均出生于北方C.宋朝的商品经济十分活跃D.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宋词发展23.法国启蒙思想家不仅受到英国牛顿、洛克等科学家、哲学家的影响和英国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的启示,也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和政治、经济、社会风尚的影响。
这说明法国启蒙运动()A.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B.是经济发展的产物C.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D.是科学与理性的产物24.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
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催生了西方现代科学的诞生B.中国小农经济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C. 宋明理学和科举制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D. 西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快25.普罗塔戈拉认为道德并不神秘。
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体现。
它能调和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事务。
据此可以得出,普罗塔戈拉()A.强调道德为城邦公共意志B.认为道德是人为的产物C.主张人性和道德同等重要D.要求雅典公民崇尚道德26.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说:“关于王者和统治者,他(指苏格拉底)说:‘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这说明苏格拉底()A.反对古雅典腐朽的城邦政治B.主张普遍提高国民从政能力C.纠正了为官用人的不正之风D.认为应该提高统治者的素质27.“这场运动将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的心情结束了,开启了人类思想的一个新的时代。
”这场运动是()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资产阶级革命D.宗教改革28.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十日谈》被称为“人曲”,与但丁的《神曲》并列。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A.抨击教会的黑暗B.反对封建专制C.强调人、否定神D.主张政治革新29.据统计,在马丁-路德生活的十六世纪初,每年从德意志流入罗马教廷的财产达三十万金币,而德意志的帝国税收仅仅1 4万金币。
材料说明()A.教皇向德意志出售大量“赎罪券”B.德意志成了“教皇的奶牛”C.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D.德意志的宗教矛盾最突出30.霍布斯认为君主拥有的国家权力是不能分割的主权,像革命时期的英国那样,议会掌立法权,君主掌行政权,必然要引起政治的分裂和国家的混乱。
由此可见,霍布斯()A.反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认为三权分立更符合现实C.并不主张君主掌握行政权D.论证了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二、非选择题(1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
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杜会。
——摘编自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材料二到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
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套弊端……于是……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编自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材料三黄宗羲博学广通……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大胆揭露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做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肯定“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君臣》),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观点,强调工商皆本。
——摘编自《国际儒学网·黄宗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兴起的背景。
(2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的观点为何没有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