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

第四章一.名词解释:
1. 细胞膜
(cell membrane)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又称质膜,厚度6-10nm,是细胞间或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分界,维持着细胞内外环境的差别。

电镜下,细胞膜呈三层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骨架,每个磷脂分子都可以自由地作横向运动,其结果使膜具有流动性、弹性。

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是膜蛋白,有时镶嵌在骨架中,也能作横向运动。

2. 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lmodel)认为球形膜蛋白分子以各种镶嵌形式与磷脂双分子层
相结合,有的镶在内外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
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为功能蛋白。


一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较好地体现细
胞的功能特点,被广泛接受。

3. 脂质体(liposome)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自我装配成稳定的脂双层
膜的球形结构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球形脂质小囊。

4. 整合蛋白(integralprotein)又称内在蛋白,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
或内外两侧。

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
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

整合蛋白几乎都是
完全穿过脂双层的蛋白,亲水部分暴露在膜的一侧或
两侧表面;疏水区同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
整合蛋白所含疏水氨基酸的成分较高。

跨膜蛋白可分
为单次跨膜,多次跨膜,多亚基跨膜等。

5. 膜转运蛋白
(membrane transportprotein)细胞膜中具有转运功能的跨膜蛋白,可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6. 外周蛋白(peripheralprotein)又称附着蛋白,完全外露在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
主要是通过非共价健附着在脂的极性头部,或整合蛋
白亲水区的一侧,间接与膜结合。

7.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1. 由动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分布于细胞外空
间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状结构。

2. 主要成分有
a.多糖:糖胺聚糖、蛋白聚糖;
b.纤维蛋白:结构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粘合
蛋白(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
3. 其中以胶原和蛋白聚糖为基本骨架在细胞表面形成
纤维网状复合物,这种复合物通过纤连蛋白或层粘蛋
白以及与其他的连接分子直接与细胞表面受体连接;
或附着到受体上,由于受体多数是膜整合蛋白,并与
细胞的骨架蛋白相连,所以细胞外基质通过膜整合蛋
白将细胞外与细胞内连成了一个整体。

8. 整联蛋白(integrin)属于整合蛋白家族,是细胞外基质受体蛋白。

整联蛋
白为一种跨膜的异质二聚体,它由两个非共价结合的
跨膜亚基即α和β亚基所组成。

细胞外的球形头部露
出脂双分子层,头部可同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而细
胞内的尾部同肌动蛋白相连,整联蛋白的两个亚基α
和β链都是糖基化的,并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
整联蛋白同基质蛋白的结合,需要二价阳离子,如
Ca2+,Mg2+等的参与,有些细胞外基质可被多种整联
蛋白识别。

整联蛋白作为跨膜接头在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肌动蛋
白骨架之间起双向联络作用,将细胞外基质同细胞内
的骨架网络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整联蛋白所起的细
胞粘着作用。

整联蛋白还具有将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
传递的作用。

9.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机体各种组织的细胞彼此按一定的方式相互接触并形
成了将相邻细胞连结起来的特殊结构,这种起连接作
用的结构或装置称为细胞连接。

10.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是相邻细胞间局部紧密结合,在连接处,两细胞膜发
生点状融合,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由相邻细胞
的跨膜连接糖蛋白组成对应的封闭链,主要功能是封
闭上皮细胞间隙,防止胞外物质通过间隙进入组织,
从而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紧密连接分布于各种
上皮细胞管腔面,细胞间隙的顶端。

11.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1. 连接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或将细胞与基质相连形成
一个坚挺有序的细胞整体。

构成锚定连接蛋白为细胞
内附着蛋白和跨膜连接的糖蛋白。

2.分为:
a.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桥粒和半
桥粒。

b.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包括粘着带和
粘着斑。

12. 桥粒连接相邻细胞内的中间纤维将相邻细胞连接在一起
13. 半桥粒连接将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在一起
14. 粘着带位于某些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相邻细胞形成一
个连续的带状结构,此中跨膜糖蛋白认为是钙粘素(参
与连接的为钙粘蛋白)
15. 粘着斑是肌动蛋白纤维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参与
连接的为整联蛋白)
16. G蛋白(信号蛋白)为可深性蛋白,全称为结合G调节蛋白,由α,β,γ
三亚基构成,位于细胞表面受体与CAMPase之间。


细胞表面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时,释放信号,G蛋白
激活,通过与GTP和GDP的结合,构象发生改变,
并作用于CAMPase,调节胞内第二信使CAMB的水
平,最终产生特定的细胞效应,作为一种调节蛋白或
偶联蛋白,G蛋白又可分为刺激型G蛋白和抑制型G
蛋白等多种类型,其效应器可不同。

17. 载体蛋白为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分布的一类镶嵌蛋白,其
肽链穿越脂双层,属跨膜运
18. 通道蛋白为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分子层中存在的一类能形成孔道
供某些分子进出细胞的特殊蛋白质,也为跨膜蛋白,
影响闸门开启的因素有——配体刺激,膜电位变化,
离子浓离变化。

19. SOS 离子型去垢剂,不仅使细胞膜崩解,半破坏并使膜蛋
白变性。

20. TritollX-100 温和性去垢剂:使细胞膜溶解,不使蛋白变性。

21. 间隙连接 细胞膜间隙2-3nm ,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称连接
子,每个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跨膜蛋白亚单位connexin 环绕,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为1.5nm 的孔道,相邻细胞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便形成一个间隙连接单位,因此又称缝隙连接或缝管连接。

22. 胞间连丝 穿越细胞膜,由相互连接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共同组成的管状结构,中央是由内质网延伸形成的链管结构。

23. 化学突触
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24. 细胞表面粘着因子 a.细胞与细胞连接: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类血
细胞整联蛋白。

b.细胞与基质连接:整联蛋白、质膜聚糖。

二.内容:
1. 生物膜(biomembrane )结构模型的演化:
2. 细胞膜有何作用:(保护作用)
1.
1925三明治模型 2.
1959单位膜模型(unitmembranemodel ) 3.
197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1975晶格镶嵌模型 5.
1977板块镶嵌模型 6. 脂筏模型(lipidraftsmodel ) a.
使细胞内外环境隔开,形成稳定的内环境; b.
控制着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膜上有许多酶,是细胞代谢进行的重要部位; d.
细胞膜还是一种通讯系统,细胞膜与神经传导,激素作用有关; e.
细胞膜对能量转换,免疫防御,细胞癌变等方面起十分重要作用。

3. 细胞外基质功能:
a. 对细胞形态和细胞活性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b. 帮助某些细胞完成特有的功能;
c. 同一些生长因子和激素结合进行信号传导;
d. 某些特殊细胞外基质为细胞分化所必需。

4. 生物膜两个显著的特征:膜的不对称性和膜的流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