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进一步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
2. 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3. 学会光具座上各元件的共轴调节方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像屏、物屏、光源。
【实验原理】
1、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透镜的厚度相对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可以忽略时,称为薄透镜。
薄透镜的近轴光线成像
公式为:f
s s 1
11'=+ (3—1—1)
式中s 为物距,s '为像距,f 为焦距。
其符号规定如下:实物时s 取正,虚物s 取负;实像时s '取正,虚像时s '取负;f 为透镜焦距,凸透镜取正,凹透镜取负 。
(1) 位移法测定凸透镜焦距 (贝塞尔法又称共轭成像法)
如图1所示,如果物屏与像屏的距离A 保持不变,且A > 4f ,在物屏与像屏间移动凸透镜,可以两次看到物的实像,一次成倒立放大实像,一次成倒立缩小实像,两次成像透镜移动的距离为L 。
据光线可逆性原理可得:s 1= s 2′,s 2= s 1′,则2s '
21L A s -=
=,2
'
12L A s s +==, 将此结果代入式(3—1—1)可得:
A
L A f 42
2-= (3—1—2)
只要测出A 和L 的值,就可算出f 。
(2) 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光路图如图2所示。
当物体AB 处在凸透镜的焦距平面时,物AB 上各点发出的光束,经透
镜后成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束。
若用一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平行光反射回去,则反射光再经透镜后仍会聚焦于透镜的焦平面上,此关系就称为自准直原理。
所成像是一个与原物等大的倒立实像A ′B ′(此时物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所以自准直法的特点是:物、像在同
物
像
像
屏
屏
S 1
S 2
S 1
'
S 2
'
图1 位移法测透镜焦距
A
L
M 反 射 镜
A B
B ′ A ′
L
f
图2 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一焦平面上。
自准直法除了用于测量透镜焦距外,还是光学仪器调节中常用的重要方法。
(3) 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利用虚物成实像求焦距) 如图3所示,先用凸透镜L 1使AB 成实象A 1B 1,像A 1 B 1便可视为凹透镜L 2的物体(虚物)所在位置,然后将凹透镜L 2放于L 1和A 1B 1之间,如果O 2A 1<∣f 2∣,则通过L 1的光束经L 2折射后,仍能形成一实象A 2B 2。
物距s = O 2A 1,像距s ′ = O 2A 2,代入公式(3—1—1),可得凹透镜焦距。
2、光具座上的共轴调节
由于应用薄透镜成像公式时,需要满足
近轴光线条件,因此必须使各光学元件调节到同轴。
所谓光学的共轴,是指各透镜的光轴重合,物面中心处在光轴上,并且物面、屏面垂直于光轴,照明光束也大体沿光轴方向。
本实验中还必须使光轴与光具座的导轨严格平行。
具体方法可分两步进行。
①粗调:先将透镜等元器件向光源靠拢,调节高低、左右位置,凭目视使光源、物屏上的透光孔中心、透镜光心、像屏的中央大致在一条与光具座导轨平行的直线上,并使物屏、透镜、像屏的平面与导轨垂直。
②细调:利用透镜二次成像法来判断是否共轴,并进一步调至共轴。
当物屏与像屏距离大于4f 时,沿光轴移动凸透镜,将会成两次大小不同的实像。
若物的中心P 偏离透镜的光轴,则所成的大像和小像的中心P ′和P ″将不重合,但小像位置比大像更
靠近光轴(如图4所示)。
就垂直方向而言,如果大像中心P ′高于小像中心P ″,说明此时透镜位置偏高(或物偏低),这时应将透镜降低(或把物升高)。
反之, 如果P ′低于P ″,便应将透镜升高(或将物降低)。
调节时,以小像的中心位置为参考,调节透镜(或物)的高低,逐步逼近光轴位置。
当大像中心P ′与小像中心P ″重合时,系统即处于共轴状态。
当有两个透镜需要调整(如测凹透镜焦距)时,必须逐个进行上述调整,即先将一个透镜(凸)调好,记住像中心在屏上的位置,然后加上另一透镜(凹),再次观察成像的情况,对后一个透镜的位置上下、左右的调整,直至像中心仍旧保持在第一次成像时的中心位置上。
注意,已调至同轴等高状态的透镜,在后续的调整、测量中绝对不允许在变动。
S
S ′
图3 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
P ′
P ″ P
>4f
图4 共轴调节
【实验内容】
1.用位移法测定凸透镜焦距
将光源、物、待测透镜、屏放置在光具座上。
调节各元件使之共轴。
对公式(3—1—2)中未知量进行测量。
测三次,求出每次测量的焦距值和平均值。
2.用自准直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用平面反射镜替换屏,根据自准直法原理测量透镜焦距。
3.用物距—像距法测定凹透镜焦距
(1)按图3所示,使物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像于屏上。
(2)在凸透镜与屏之间放入凹透镜,量出凹透镜与屏的距离S 。
(3)凸透镜、凹透镜不动,移动屏直至成一清晰的实像,量出凹透镜与屏的距离S '。
(4)重复测量三次,用公式(3—1—1)计算出凹透镜焦距和平均值。
数据处理:
次 数 物 透镜位置1 透镜位置2
像屏 A (cm )
L (cm )
f (cm )
1 2 3
焦距的平均值
次数 A 'B '位置
A ″
B ″位置
L 2位置
S (cm )
S '(cm )
f (cm )
1 2 3
焦距的平均值
自准直法
次数 物 透镜 f (cm )
1 2 3
焦距的平均值
【实验步骤】
1.调节系统共轴
(1)粗调:
先将透镜等元器件向光源靠拢,调节高低、左右位置,凭目视使光源、物屏上的透光孔中心、透镜光心、像屏的中央大致在一条与光具座导轨平行的直线上,并使物屏、透镜、像屏的平面与导轨垂直。
(2)细调:
使物与屏的距离足够远,移动透镜能够看到两次成像。
将透镜放在成小像的位置上,调节屏,使像的中心与屏上十字线的中心重合。
再将透镜放在成大像的位置上,调节透镜,使像的中心与屏上十字线的中心重合。
再将透镜放在成小像的位置上,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大像中心与小像中心重合。
2.用位移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将光源、物、屏的位置固定,移动透镜成两次像,量出物屏的距离A和两次成像透镜移动的距离L,用公式3-1-2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改变屏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
测三次,求出焦距的平均值。
3.用自准直法测定凸透镜焦距
在透镜后面放上平面反射镜,移动透镜,使得在物平面上看到清晰、等大的反射像,量出物与镜的距离。
重复三次求焦距的平均值。
4.用物距—像距法测定凹透镜焦距
(1)按图3-1-3所示,使物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像于屏上;
(2)在凸透镜与屏之间放入凹透镜,量出凹透镜与屏的距离s;
(3)凸凹透镜均不动,移动屏直至成一清晰的实像D´,并调节凹透镜使像的中心与屏上十字线的中心重合,量出凹透镜与屏的距离s´;
(4)用公式3-1-1计算出凹透镜焦距;
(5)重复三次,求出焦距的平均值。
思考题:
1.实验中,用什么测量方法确定清晰像的位置?
能够正确判断成像的清晰位置是光学实验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为了准确地找到像的最清晰位置,可采用左右逼近法读数。
先使像屏从左向右移动,到成像清晰为止,记下像屏位置,再自右向左移动像屏,到像清晰再记录像屏位置,取其平均作为最清晰的像位。
2.为什么位移法中,要求A >4f ?
由s=A-s '代入公式3-1-1得:0'2
'=+-Af As s 要使该方程由两个解(s '有两个根),需
()014A 2>⨯⨯--Af
即A>4f 。
3.使用1字物屏、平面反射镜、凸透镜、白屏各一块,设计一个用自准直法测量凹透镜的实验,作出光路图,写出实验原理。
如图10-5所示,将物点A 置于凸透镜L 1的主光轴上,测出其成像位置B 。
将待测凹透镜L 2和一个平面反射镜M 置于L 1和B 之间。
移动L 2,使由M 反射回去的光线经L 2、L 1后,仍成像于A 点。
此时,从凹透镜到平面镜上的光将是一束平行光,B 点就是由M 反射回去的平行光束的虚像点,也就是L 2的焦点。
测出L 2的位置,间距B O 2就是待测凹透镜的焦距。
4.物距—像距法测定凹透镜焦距中,应选用凸透镜成小像时测定凹透镜的焦距,为什么?
首先让凸透镜成一个缩小(或等大)实像,因为成缩小实像时,像的位子容易确定,对于凹透镜来说,就是物的位置变化小,这样物距引起的误差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