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研训五修辞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研训五修辞

题型研训五修辞1.(2017 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 3 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 A 项,“一带一路”比喻成“新引擎” 。

C 项,“网络病毒”比喻成“洪水猛兽”。

D 项,“我国企业”“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的转变比喻成“弯道超车”。

答案 B2.(2015 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比拟(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手法。

A 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B 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C 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 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答案 B练后思悟思考1:平时积累的修辞常识能不能在做题的时候迅速提取出相关信息?做修辞题目,有什么经验和感受?思考2: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怎么避免失分?[解题策略]三步思维助你破解修辞类题型【典例】(2016·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 A[技法运用]熟悉修辞高考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对仗、反问、设问、反复⋯⋯要熟悉并能够识别并判断语句中修辞的运用,能迅速从脑海中提取相关信息。

区分易混比如“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审清题意如 A 项,“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

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即学即练]1.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 分)A.远水救不了近火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不为五斗米折腰D.初生牛犊不怕虎解析 C 项,借代,五斗米,具体代抽象,代微薄的俸禄。

A 项,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

B 项,“燕雀”“鸿鹄”是暗喻,分别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和志向高远的人。

D 项,比喻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大胆勇敢,敢于破除迷信。

答案 C2.下列各选项中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暗夜将近,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

B.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C.夜来香与月桂花,低声交谈,交换着制造香氛的秘诀。

D.夕阳把最后一抹金,泼在古渡头的墙垛上,映着妻子的眼睛,闪着金色的泪光。

解析 B 为通感,其余选项为比拟手法。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ACD 三个句子都是拟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就是感官的移形换位,比如此题就是用听觉来写视觉。

答案 B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 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A 项,“绿”和“红”分别代指叶和花。

B 项,“红巾翠袖”原指女子装饰,这里代指女子。

C 项,“粉黛”原指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粉以抹脸,黛以描眉,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D 项,以“梨花”喻雪花,属于比喻。

答案 D4.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严肃的(节选自余光中《西螺大桥》)A.比喻比拟反复 B.比喻夸张排比C.借代夸张反复D.借代排比比拟解析本题中“力的图案,美的网”是借喻,本体应该是“西螺大桥”,本体和喻体具有外形上的相似性,此处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称本体。

为此排除C、D。

诗中“绝望地啸着”及“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属于拟人,“猛撼着⋯⋯猛撼着⋯⋯猛撼着⋯⋯”是反复,起突出强调作用,而不是构成排比句。

答案 A修辞(45分钟51 分)1.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例句与 B 项都是互文。

A 项,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B 项,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C项,没有修辞手法。

D 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所以选B。

答案 B2.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 分)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解析 A 项,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

B 项,运用了借代、夸张手法。

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

D 项,运用了借代手法。

答案 B3.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 分)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解析除 A 项的“飘”与“花香”是正常搭配的动宾关系之外,B、C、D 三项的后半句中动词与宾语之间却是一种特殊的搭配,这是一种叫作“拈连”的修辞手法,即当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

答案 A4.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A.①园林②桥梁③寺庙④宅第B.①园林②寺庙③桥梁④宅第C.①宅第②园林③寺庙④园林D.①宅②寺庙③桥梁④园解析本题考查对联。

题干“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主要从对联内容入手选择,由①“堂里”“ 阶前”,②“莲座”“施法雨慈航普渡”,③“行轮无阻便通商”,④“石林”“嘉木葱茏”“台榭”,可以知道答案为D。

答案 D5.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选出最好的下联。

( )(3 分)上联:学海里遨游你追我赶下联:______________A.书山中有路勤能为径B.学海是无涯苦可作舟C.书山里攀登前途似锦D.书山中钻探我帮你学解析对联实际上是创造一个符合押韵要求的对偶句,所以对联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押韵,符合平仄标准;二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一样;三意思相关,符合这些条件就是 D 项。

答案 D6.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3 分)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解析这是一道对联题,明其特点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绝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答案 C7.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解析 A 项,比喻;B项,设问;C项,设问、借代;D互文。

答案 A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3 分)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解析 A 项,“进步”使用反语。

B 项,“发扬国光”使用反语。

C项,“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使用反语。

D 项,没有反语。

答案 D9.除夕那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 )(3 分)①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②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③ 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④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⑤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⑥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A.②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③⑥解析②是写厨房,但上下联不对仗。

④不是写书房的对联,是用在客厅的对联。

⑤是写卧室的,但上下联不对仗。

答案 D10.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利气势。

C.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

通过设问,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的虚伪性D.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解析通过对选项的理解,可以知道 C 选项说的“设问”修辞是错误的,应该是“反问”修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