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 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等等。归纳和概括是 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 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几个组成部分,找出这些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 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情、现象、概 念总结起来或者概括成一般原理。“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 在一起。分析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归纳则是从具体、详细到抽 象、概括的过程。
考点7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一、三重比对法 论述类文本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 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点,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 是解答此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即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 弄清它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那么, 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如何比对呢?具体来说,就是比对句中词语(范 围词、程度词、指代词等)、比对句间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由此 判断选项的正误,选出答案。 (一)比对句中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
例 2015年江苏卷《罗丹的雕刻》第17题: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 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文本见P346) 答: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答案来自第二段至第五段。由第二段“他不从传 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 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概括出“在雕刻观念上”的变革;由第三段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可概括出 “在雕刻内容上”的变革;由第四段“用雕刻自由抒情”“雕刻是他恣 意歌唱的语言”“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 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可概括出“在雕刻形式上”的变革。将以
考点清单
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江苏自2010年 以后一直考查论述类文本,且以文艺性的评论为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词语、概念含义时,要有宏观意识,要在整 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词语、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理解。“重要 词语、概念”,是就词语、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 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概念” 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重要环节。“重要词语、概念”在文中有的相 对集中,也有的散见于全文各处,需要整合归纳。“理解”是指以准确 判断词语的本义或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的重要信 息。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即 是褒扬还是贬抑,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成还是反对,等等。作者的观点 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 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概括。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多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指能够表 达作者所持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以及结构上 比较复杂的句子。它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考点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谋篇布局以及安排文 章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外现。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作者思路的发展,都要通过文章结构和层 次传达出来。
考点5 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以理性思维为主 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 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阅读此类文本 首先要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解析 答题时,需结合“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分 析“不离亭子”的含义;结合“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 验却不在这亭子中”分析“不在亭子”的含义。分析物象的内涵一定 要挖掘其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结合主旨作答即可。 答案 “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 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 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 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2.文章思路 文章思路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 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 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个 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 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可以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 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 的印象、想法、态度与情感。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 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 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要想准确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就 要懂得去把握这种观点态度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 1.直露的观点态度 直露的观点态度在文章中许多显眼的地方就能看出来:(1)通过标题来 体现;(2)通过开篇的中心句来体现;(3)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来 体现;(4)通过篇末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5)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 来体现。
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 生活的描写”“是附带的配曲”。 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 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 只是配曲。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试题,要对文本内容有准 确的理解,对文本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用 原文的词语进行归纳,防止概括不全面。同时还要有全面的观点,逐层 筛选,整合归纳,防止要点遗漏。 此类试题,常常有“哪些”“是什么”的提示。
③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对比的事 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 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⑤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 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 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
上内容提炼整合成句即可。 答案 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 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 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 中的诡奇形象。
考点5 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类的题目,主要表现为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 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 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 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 题。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考题来看,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考查所 占比重较大。
方法技巧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题目,提问常常比较直 接,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这常常涉及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
例1 2017年江苏卷《从脸谱说起》第17题: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文本见P344)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找到词语所 在的具体段落;其次,分析段内语境,第三段分为3层,分别对应“谱”的 三种含义;最后,可以借助关键句整合概括,如“‘谱’有标准、准则的 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答案 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例2 2014年江苏卷《乾坤草亭》第18题: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 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文本见P347) 答:
2.含蓄的观点态度 含蓄的观点态度的把握难度就大一些,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 把握:(1)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2)注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 的理解;(3)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4)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 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具体方法如下: 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②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词语往往是“认为”“以 为”“感到”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答此类试题,不仅要观其“形”,更要解其“意”,因为关键性文 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意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阅读时, 要披文入理,瞻前顾后,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语句的“意”。
考点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常常就全文思路、 某段作用、怎样围绕中心论点或主旨进行论述或叙事等角度来考查。 例 2015年江苏卷《罗丹的雕刻》第16题: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 次。(文本见P346) 答: 解析 此类题应先准确划分层次,再进行层意归纳,但不要忘记“首 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表次序的词语。第一句为第一层,作 者直接提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这一观点;第二、 三、四句为第二层,作者阐述了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
3.指代词 如“这”“其”“它”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 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 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 “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 要”“了”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 的错误。 5.表示语气的词语 如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须”“一定”“的确”“就可以”等,表 示揣测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比对时, 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