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渡槽设计规范

渡槽设计规范


5.2 5.2.1 (1)支承型式(简支或双悬臂): (2)每节槽身长: (3)中跨净跨长: (4)悬臂段长: (5)槽身净宽: (6)底板厚: (7)侧墙高: (8)侧墙顶厚: (9)侧墙底厚: m; m; m; m; m; m; m; m; m;悬臂板平均厚: m;槽内校核水深: kN/m
2

(10)人行道悬臂板宽: (11)槽内设计水深: (12)人群荷载: (13)槽身混凝土标号: (14)钢筋混凝土容重:
5. 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槽身设计....................................8 6. 钢筋混凝土 U 形断面槽身设计 .................................18 7. 钢筋混凝土排架设计...........................................23 8. 重力式槽墩及槽台设计.........................................26 9. 钢筋混凝土变截面悬链线无铰肋拱设计...........................28 10. 空腹变截面悬链线无铰石拱设计.................................34 11. 钢筋混凝土整体板式基础设计...................................35 12. 钢筋混凝土钻孔桩基础设计.....................................37 13. 工程量及材料量计算...........................................43 14.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43
m; m;
kN/m
3
(15)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 (16)混凝土抗裂设计强度: (17)混凝土弯曲抗压设计强度: (18)钢筋设计强度: (20)安全系数见表 5.1。 MPa (19)截面抵抗矩的塑性系数: MPa
MPa MP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 5.1 荷载组合 基本荷载组合 特殊荷载组合 钢筋混凝土受弯
设计洪水重现期: 设计洪水流量: 设计洪水位: 设计洪水流速: (2)基本风压:
3
a;校核洪水重现期: m /s;校核洪水流量: m;校核洪水位:
2
a m /s。
3
m m/s。
m/s;校核洪水流速: kN/m 。
(3)多年月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
表 3.2 多年月平均气温表 月 份 1 2 3 单位:℃ 4 5 6 7 8 9 10 11 12
FJD34200
FJD
水利水电工程 技术设计阶段 渡槽设计大钢范本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1998 年 12
工程 技术设计阶段
渡槽设计大纲



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 编 单 位:
主 要 编 写 人 员: 软 件 开 发 单 位: 软 件 编 写 人 员:
勘测设计研究院 年 月


1. 引言..........................................................4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4 3. 基本资料......................................................4 4 水力计算......................................................6
安全系数 钢筋混凝土抗裂 钢筋混凝土斜截面受剪
5.2.2 侧墙按底部为固端的悬臂板计算; 底板按两端以竖向支承链杆支承于侧墙底部的板计算, 除
5.2.2.1 (1)侧墙底部最大弯矩 MA 按下式计算: MA=γh /6+M0 式中:γ——水的容重; h——水深,设计情况时用设计水深,校核情况时用校核水深; M0——槽顶荷载(人行道板重及人群荷载等)对侧墙底部中心产生的力矩。 (2)侧墙钢筋计算时可不计轴向力影响,近似按受弯构件计算配置受力筋。 (3)侧墙临水面均受拉,应满足抗裂要求,按下式验算抗裂: KfM≤γRfW0 式中:M——计算弯矩; W0——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Kf——抗裂安全系数; γ——塑性系数; Rf——
多年月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4)最大冻土深度: 3.8
提示:(1)砂料、石料及混凝土骨料的储量、质量、产地及开采运输条件; (2)钢材、水泥、木材的供应情况。
m
3.9
提示:(1) (2)槽上横跨槽身(渡槽进出口) (3)槽下河道有无交通要求及要求的净空高度。
4
4.1
水力计算
4.1.1 (1)拟定槽身纵坡i及相应的沿程水头损失 Z3=iL,L 为槽身长; (2)计算确定槽身宽度 B(槽内水深 h 一般为给定值); (3)根据槽身宽度 B 计算渡槽进口水面降落值 Z1; (4)根据进口水面降落 Z1 确定出口水面回升值 Z2; (5)计算渡槽进出口总水头损失ΔZ; (6)如ΔZ 小于已定的总水头损失值, 则加大槽身纵坡, 反之则减小槽身纵坡, 重复(1)~(5) 步骤,直至ΔZ 与已定总水头损失值相等时为止; (7)根据最后确定的槽身纵坡、过水断面及进出口水头损失,确定进出口槽底高程及相应的 水面高程。 4.1.2 (1)给定槽身纵坡 i 及水深 h(或给定槽身宽度 B 及水深 h),相应 Z3=iL; (2)计算确定槽身宽度 B(如给定槽身过水断面,则计算确定槽身纵坡 i 及相应的 Z3=iL); (3)根据槽身宽度 B 计算进口水面降落值 Z1;
(4)根据进口水面降落 Z1 确定出口水面回升值 Z2; (5)计算渡槽进出口总水头损失ΔZ; (6)确定进出口槽底高程及相应水面高程。 4.2 (1)在槽身水力计算中,槽内水深多为给定值,一般略小于上下游渠道水深,必要时也可等 于或略大于上下游渠道水深。 (2)槽身水力计算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 Q=AR i /n 式中:Q——设计流量,m /s; A——槽身过水断面面积,m ; R——水力半径,m; i——槽身纵坡; n——糙率系数,混凝土槽身一般采用 n=0.013~0.014 4.3 (1)渡槽进口流态与淹没的开敞式水闸相似,一般按淹没式宽顶堰流量公式计算进口水面降 落值: Z1=Q /(2gε φ A )-V 1/2g 式中:Z1——进口水面降落,m; ε——侧收缩系数,一般可采用 0.95; φ——流速系数,一般可采用 0.95; V1——上游渠道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 (2)出口水面回升 Z2 值一般根据进口水面降落按下式计算: Z2=Z1/3 (3)槽身沿程损失 Z3 计算: Z3=iL 式中:i—— L—— (4)槽身进出口总水头损失ΔZ 按下式计算: ΔZ=Z1-Z2+Z3 (4.5) (4.4) (4.3)
1
引言
提示:简要说明:工程位置、设计规模等概况,前阶段设计结论及审批意见,基本资料变动情 况,专题研究结论,有关会议或协议情况,对本阶段设计要求及注意的问题„„等。
2
2.1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1)灌区(或引水工程) (2) (3) (4) 2.2 (1)SDJ 12-78 分)(试行); (2)SDJ 217-87 (3)SDJ 20-78 (4)SDJ 10-78
3
3.1
基本资料
① 范本是按 SDJ 20-78 编写的,如采用新标准 DL/T 5057-1996,有关内容应作相应修改。 ② 已有新标准 DL 5073-1997。
根据 SDJ 12-78 及其补充规定(或 SDJ 217-87)及规划资料,本渡槽定为 筑物。 3.2 正常设计流量:
项目 底宽,m 内边坡 正常水深,m 加大水深,m 渠底高程,m 正常水位,m 加大水位,m 渠深,m 堤顶宽 左,m 右,m
2 2 2 2 2 2 3 2/3 1/2
(4.1)
(4.2)
5
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槽身设计
5.1
提示:(1)槽身过水断面深宽比,一般采用 h/B=0.6~0.8。对于大流量的多纵梁式矩形槽,深 宽比则不受经验尺寸的限制。 (2)槽身跨径及支承型式(简支或双悬臂)根据流量大小、 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简支 梁式渡槽的跨径一般为 10 m~15 m;双悬臂梁式渡槽每节槽身长度一般为 20 m~30 m,可根据 实际情况布置为等跨双悬臂式、等弯矩双悬臂式或不等跨不等弯矩双悬臂式。 (3)槽身侧墙及底板厚度,应满足强度及抗裂要求,由应力分析确定。侧墙一般兼作纵梁,还应 满足纵向稳定要求。 对于带横杆的矩形槽, 侧墙厚度 t 与墙高 H 之比值一般为 t/H=1/12~1/16; 对于无横杆加肋式槽身,墙厚可适当减小,但一般不小于 15 cm;对于无横杆无肋式槽身,侧 墙应适当加厚,一般采用变厚度,墙顶厚度一般不小于 15 cm。槽底板厚度一般采用与侧墙底 部厚度相同,对于多纵梁式槽身,底板厚度可小于侧墙底部厚。侧墙与底板交接处加设补角, 补角宽及高一般为 20 cm~30 cm。 (4)带横杆矩形槽的横杆间距采用 1.5 cm~2.5 m,截面边长为 20 cm 左右。 (5)槽身纵向在支承处一般加设横肋,以改善支座处的受力情况,肋宽约等于侧墙厚度,肋净厚 等于或略大于肋宽。 (6)无横杆加肋式槽身的横肋间距,应满足侧墙及槽底板成为双向板的要求。侧墙高 H 与肋距 L1 的比值 H/L1 及槽底板宽 B 与肋距 L1 的比值 B/L1 一般采用 1.0~2.0。肋宽一般不小于侧墙 及槽底板厚,肋净厚一般等于或略大于肋宽。如欲使侧墙及槽底板均成为四边固定支承板,侧 墙顶部及底部需局部加厚,并要求侧墙顶部、底部及肋的刚度应大于 8 倍板的刚度。 (7)无横杆矩形槽的侧墙顶部一般设置外伸人行道悬臂板,板厚 6 cm~10 cm,板宽 70 cm~100 cm。带横杆的槽身人行道板一般搁置于横杆上。 (8)箱形槽身的侧墙、顶板及底板多采用等厚,厚度一般不小于 30 cm。 (9)侧墙超高根据流量大小及总体规划要求确定,一般等于或略小于上下游渠道超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