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
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整体印象。
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长城》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播放长城的背景资料和相关长城的图片,从多种感官中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出示长城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认读。
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修建长城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困难、依靠智慧夺取长城修建的胜利。
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搭石》一文,除了看搭石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搭石插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搭石、为什么搭石、
怎样搭石?以及搭石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通过朗读分析,从对“搭石”的描写中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
”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
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
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
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正直,还有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
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以及
他们美好的行为,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