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
A.人格B.性格C.气质D.倾向性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征D.能力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A.思考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过程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
A.独立型和顺从型B.外倾型和内倾型C.中动型和沉思型D.辐合型和发散型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 )。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
A.《比纳一西蒙量表》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C.《比纳一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13.智商(IQ)等于( )。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A100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
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 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B.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 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
A.能力B.气质C.性格D.需要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
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B.3岁左右C.6岁左右D.9岁左右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方式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二、填空题l.划分心理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3.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4.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5.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6.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
7.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8.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9.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
11.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
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方面。
14.人格是指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台,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1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成分有机地组成的。
16.学习困难学生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7.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8.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
19.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三、简答题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2.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发展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l一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
第三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来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2.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
A.奥苏贝尔来B.桑代克C.布鲁纳D.斯金纳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4.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 )。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5.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
A.诱因来B.问题情景C.学习期待D.强化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
A.需要B.动机C.强化D.诱因7.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9.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
A.自我预期B.成败经验C.自我归因D.期待lO.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
A.班杜拉B.奥苏贝尔C.桑代克D.布鲁纳二、填空题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
3.奥苏贝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认知内驱力、自我实现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5.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认知内驱力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7.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主观因素有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抱负水平和学生的个性特点。
8.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9.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1.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2.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时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三、简答题1.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动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起主要作用和处于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处于次要地位和作用较小的学习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