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庄的管理

酒庄的管理

第一个策略:把管理做好并演变成为营销手段
中国的庄园企业不要把管理流于表面,因为你要对庄园的未来负责。

管理是基础工作,但也是核心的工作。

因为市场的销售数字增长往往会把主要原因归结为营销策略和手段,往往忽略了管理的作用,所以很多庄园企业嘴上说管理,行动上却总是滞后。

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庄园主没有真正把管理作为一种营销手段。

优秀的产品品质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不是监督出来的,而是管理出来的。

当管理成为一种营销手段的时候,可以有力地促进市场销售。

第二个策略:生产中心演变成营销中心
生产与营销不应该是分离的。

传统的主张是生产与营销分开。

但对于庄园企业来说,生产与营销恰恰是结合在一起的。

目前很多庄园的“俱乐部、度假、旅游、休闲、参观”等等方式,也是生产中心与营销中心的一种结合,但还远远不够。

目前的这些方式也非常好,但仅仅是停留在“看”的阶段,应该增强与消费者、与顾客的“互动”。

互动是“双方”的,仅仅看是“单方”的。

互动与体验对消费者的感触更深。

同时,在互动与体验中,能否将品牌印记深深地烙在消费者内心,而且运用某种手段,长期地烙在消费者内心,会大大增强消费者好感。

第三个策略:做好每瓶酒的档案工作
每一瓶酒的档案就是其简历,企业招工首先要看的便是人的简历,简历写得好可能事半功倍。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张简历表,你的所有都浓缩在这张表中。

酒也是有生命的,一瓶酒从酿造即人生的孕育开始,到被喝掉即生命的结束,是不断在演变的。

我们如果能从酿造之初甚至葡萄酒种植之初开始,便详细记录下它的过程,会让这瓶酒显得与众不同。

特别是对于庄园中的高档产品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营销手段。

让消费者去感受一瓶酒的生命,便会更加珍惜。

第四个策略:做好庄园产品分级工作
对于中国庄园酒来讲,往往都采用简单的甚至是模糊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分类。

例如按照品种、年份、小产区等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虽然都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还是过于片面。

因为一瓶好酒的“好”,不是哪一个方面造就的,而是综合因素造就的。

所以,简单的分级难免站不住脚。

庄园企业在行业各方面的标准与要求都不明确的前提下,可以自行进行分级。

但关键是要将分级的综合影响因素明确下来。

在分级中要很注意对消费者的影响。

例如,很多企业2003年份的比2005年份酒卖的价格要高出很多,其解释的理由是2003的年份比2005的年份好,所以要卖高价格。

其实这样一种简单的理由,往往并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

虽然我们知道1982年的拉菲卖得很贵,但这里有很多因素,包括品牌的因素、炒作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

对中国消费者而言未必真买帐,而且中国消费者有自己的特色。

第五个策略: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的区别。

企业不同,企业操作人不同,其营销手段必然有差异。

同样作为世界可乐巨头,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营销模式、营销手段也是有差异的。

目前中国的庄园企业都很困惑,因为按照传统的渠道卖庄园,又竞争不过传统强势品牌;按照特殊的个性化方式销售,又难以短期上量;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刚才的话题:首先明确你的消费者是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他们内心想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买我们的酒、我们的品牌、产品是哪一点吸引了他?这个问题会决定你的营销模式。

如果你想卖给真正的高收
入人群,你就必须对等,让品牌与产品符合他们的生活形态与价值主张,那么你的营销手段前期往往不要通过大众媒体,而是小众媒体;你的消费形态不是主流消费而是边缘消费。

当你真正做得到位的时候,其实就演变成“越是小众越大众,越是边缘越主流”。

以上策略都是经营策略中的一些,详情请咨询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