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后,随之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滞、活动能力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复杂的情感性障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1]。

是卒中后主要并发症之一。

此病不仅使患者精神痛苦,而且由于会进一步加重已缺损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延缓阻碍损伤的神经功能修复。

是导致脑卒中后致残率、死亡率急,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1 卒中后抑郁的现状研究
发病率:
国内报道此病发病率在30%-50%[2]之间。

由于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生物学指标和客观诊断标准、无针对此病的专用量表,多采用各种抑郁症量表进行衡量、调差样本不全面,临床医师对此病认知及重视程度不同,甚至有报道,此病漏诊率可达50%-80%。

诸多原因,导致发病率统计数值差异较大。

但不可否
认PSD广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泛存在于脑卒中患者当中,危害性极大,需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发病机制:
目前PSD发病机制的尚无定论,没有哪种学说可以完全解释此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变化。

在西医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占主导:立论于神经解剖部位和神经递质的改变的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侧重于社会、心理等影响因素的反应性机制学说则。

中医也因几千年的研究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病众医家论述颇多,各有见解。

原发性内源性学说:即从生物学角度论证。

该学说认为卒中后,大脑病变损伤部位累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使得NE和5-HT的含量下降,传递功能受损,导致抑郁发生[3]。

反应性机制学说:从心理角度论证。

本学说认为由于卒中为急性发病,患者卒中后立即出现的肢体障碍所导致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处处需要别人照顾、大脑反应迟钝,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词不达意甚至失语、社会工作无法再完成,家庭生活改变等,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都使患者一时无法接受,由此产生恐惧、绝望、悲观的念头,最终导致PSD的发生。

现也有学者提出PSD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是卒中后病变破坏了负责情绪调节的神经元通路,神经递质的减少,导致情绪变化;同时患者对卒中后造成的功能的缺损及生活改变,产生悲观、绝望反应,以及社会对卒中病人的负性支持,由此引发PSD的发生。

中医发病机制:
卒中后抑郁,先中风后抑郁,属因病致郁。

病变根源为脑。

从脑而论,中风后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归经,气血逆乱,心神失和,髓海空虚乏源,清窍蒙浊,神明被扰,功能失调。

患者对于这种突发性的疾病,无心理准备,随之产生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津液输布失常,脾失健运,水湿痰聚;总之先是脑络受损,后出现气机的郁滞,痰浊瘀血的互结,共同导致痹阻脑窍,元神失养,七情内伤,郁郁不欢。

目前本病无统一辨证分型,各家看法不一,如闰咏梅将此病辨证分为风痰阻络,肝郁气滞型、肝阳上亢,郁火内蕴型、气虚血瘀,心脾两损型、肝肾不足,忧郁伤神型等。

2 临床表现
西医临床表现:
躯体方面包括睡眠障碍、食欲降低、活动力减弱、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

心理症状包括丧失自尊、有自责或自罪感,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烦躁、淡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决定犹豫不决、有自杀念头等。

具体常表现为患者情绪较不稳,时而烦躁不安,激动易怒;时而情绪低沉,不言不语、易流泪;对治疗缺乏信心,对康复训练主动性差,不积极,甚至拒绝。

睡眠差,失眠、入睡困难或早醒。

食欲差。

面对现状,有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等。

中医症候表现: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易烦善哭、失眠善忘、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或细缓。

3 诊断标准及评价标准
目前PSD 没有单独的诊断标准。

对本病的诊断是以脑卒中的病史为前提,应依据抑郁症的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多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一3)。

中医诊断多是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郁证》、《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癫证》及中国中西医学会精神疾病委员会1991制定的《情感性
(心境)障碍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

评价标准
常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来评估抑郁程度的变化,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变化,使用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各种中医症候量表评判中医症候变化。

4 治疗
现代医学中本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加以多种辅助疗法:比如心理治疗、电击治疗、针灸治疗、高压氧治疗等。

中医推崇整体观念,全面调节。

根据疾病特点分型,采用相应的方剂辨证治疗。

5 问题
本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本病有易复发的特征,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为近期疗效分析,缺乏患者随访记录,对远期疗效缺少调研。

西药抗抑郁剂普遍存在的副作用及价格过高等因素,中药缺乏动物实验、药理分析的研究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