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秋高中地理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

3。

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际背景(1)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错误!2.国内背景(1)内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2)表现: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优惠的政策,使其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地理条件(1)区位条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2.城市化的两个表现(1)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四、问题与对策1.问题(1)产生原因错误!(2)问题表现错误!2.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②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③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1.读教材图4。

18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关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1970~1990年美国三大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2)此期间,工业内部是如何调整的?(3)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3)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及随之产生的产业转移,即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而此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为其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读教材图4.23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关注以下问题:2002年与1985年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有何变化?提示:2002年与1985年相比:(1)城镇数量猛增.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2)城市规模扩大。

1985年,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广州;深圳由原来不足20万,到2002年突破100万;肇庆、江门、惠州、珠海由原来的不足20万,迅速增加到20万以上。

3.读教材图4.2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关注以下问题:(1)两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发生了什么变化?(2)两三角洲外贸额占全国比重有何变化?提示:(1)1992~1993年两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均明显下降,之后到1999年比较平稳,1999年以后,长江三角洲明显上升,珠江三角洲地区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在2001年以后,长江三角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2)珠江三角洲在1992~1998年,占有很高的份额且比较稳定,1999年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

长江三角洲在1992~2007年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2003年,长江三角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教材P72活动]1.2。

国家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

3.地理条件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1)沿海位置,航运便利,对外交往方便.(2)容易接受先进事物,商业意识超前。

(3)毗邻港澳,成为特殊时期对外交往,与外沟通的窗口与跳板。

(4)特区定位、政策优势明显,率先接受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

[教材P75活动]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教材P78活动]~791.(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是以上海为一级城市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为单核模型,城市等级规模较好,大中小城市的比例合适.(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为区域中心,是双核模型,城市等级规模的层次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好,中小城市数量比较少。

2.上海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为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

但这种对上海的过分依赖,束缚了中小城市的自我发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较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首先要解决自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大力发展经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扩散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一级城市形成互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市场整合的速度.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要接受国外及港澳地区转移出来的仍具有先进性的生产技术、设备、资金;把本地区的一些较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简单的生产技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能促进它们的发展,又有利于发挥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主题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珠江三角洲,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积而成,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

提示: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水网密布;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地理位置优越。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提示:地理位置上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有何影响?提示: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资金、技术也随之流入,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图所示: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地理位置条件的是(B)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表现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C)A.良好的区位条件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解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A)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将趋于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主题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李家豪老家在皖北淮南地区。

1982年初李家豪一家来到广州某地开始新的生活。

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李家豪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

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加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

1988年,李家豪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

1992年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家豪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2 000元。

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家豪家的三间平房被拆迁.现在,李家豪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价为每平方米6 000多元,是十年前的几倍。

(1)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提示: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2)说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两阶段的划分理由.提示:1990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1990年以前,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速度慢,因而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且增长迅速,因而为第二阶段.(3)尝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升级的原因。

提示:政策优势不再明显,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支撑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特征及成因2.第二阶段特征及成因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还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同时吸引外地人口迁入,这是城市化的一个表现;另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促进非农业用地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2.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标志城市化的表现城市数量变多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乡村、城市交错分布城市规模扩大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下图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的曲线是(B) A.①B.②C.③D.④解析: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其起点高,现在城市化水平也是最高的,②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变化最快,③为京津唐地区,④为辽中南地区.2.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影响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是(A)A.经济发展B.自然条件C.人口数量D.人口迁移解析: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示意图,回答3~4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