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章按照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顺序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材前三节为无脊椎动物,后四节为脊椎动物,在介绍脊椎动物时又按照进化的顺序,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向学生展示,而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的一个类群,教材把它设为脊椎动物的第一节,对于学生走入脊椎动物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的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有养鱼的经验,对鱼也比较熟悉,因此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但是他们大多注意到的是鱼的形态,观察过鱼口的闭合,但是常常忽视腮的作用,对于鱼究竟是如何呼吸的,还不清楚。
因此,结合者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学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课程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交流、讨论。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是启发式谈话法,力求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图片文字信息,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海水鱼和淡水鱼相关视频、学案及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
七、教学过程
㈠情境引入:出示鱼相关的剪纸图片,感受鱼文化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㈡自主探究:
【任务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出示鱼的X光图片,展示鱼的脊柱,联系生活中卡鱼刺的经历,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相关概念。
2.用线将动物与对应的动物类群连接起来。
一方面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强化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任务二】多种多样的鱼
观看视频,了解鱼的多样性。
强调四大家鱼。
【任务三】鱼的主要特征
1.观察鲫鱼的图片,讨论学案上的各题。
⑴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⑵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何作用?
⑶鲫鱼的体表有什么覆盖物?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观察鱼的运动。
⑴分析鱼的运动与那些结构有关。
⑵如图是鲫鱼的形态结构图,填写图中下列结构的名称。
3.观看鱼的呼吸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⑴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
⑵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什么?该器官对主要部分是什么,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⑶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发生变化。
请完成下面示意图。
1)气体①为,气体②为。
2)④是气体①的最终去向,是气体②的最初来源。
3)图中③指的是。
4)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含量增加,含量减少。
4.从以下四个方面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⑴环境:。
⑵体表:。
⑶呼吸:。
⑷运动:。
5.资料分析:海马和鲸是鱼类吗?
资料1: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