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传情第三教时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演唱《巴鲁瓦》,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欣赏法、比较法、练习法、合作互动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歌表演
1、带领学生跟着伴奏音乐演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2、带领学生跟着钢琴伴奏演唱歌曲《咿唷嘞啦》。
3、带领学生跟着伴奏音乐进行歌表演《咿唷嘞啦》。
教学课题
鼓乐传情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3教时备课日期:2月26日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听《巴鲁瓦》奏几内亚民歌《鼓声》,感受《巴鲁瓦》浓郁的曲风特色;反复练习并熟练吹奏几内亚民歌《鼓声》。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了解非洲音乐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扩展视野,理解、尊重多பைடு நூலகம்音乐文化。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非洲鼓及其节奏、非洲音乐特征,能够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通过模仿非洲音乐表演的简单动作大胆表现出来,由此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3.非洲音乐的特征:
节奏:表现力丰富而独特,富于感染力的非洲节奏是非洲黑人对世界音乐文化的重大贡献,现代西方通俗音乐和部分艺术音乐作品,都从非洲音乐的节奏中获得丰富的培养和启示。
旋律:多声部,音域较窄,乐句较短小,音型反复较多。
2、即兴创作“击鼓接龙” 。 作“击鼓接龙”。师生共同总结,清点学习收获。学生结合自己的“非洲音乐王国旅游护照”,以个人接力或小组接力方式,共同分享“看、听、感 受和学会了什么” 。
四.学习《巴鲁瓦》
1、聆听《巴鲁瓦》聆听
聆听西非现代歌舞曲《巴玛亚》 (加纳),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在“非洲音乐王国旅游护照”上记下歌曲节奏和旋律的特点,以及演唱方式、伴奏和自我感受。
2、探讨非洲音乐的特征。以小组讨论 的方式进行,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非洲音乐王国旅游护照”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鼓乐传情》
课题:《巴鲁瓦》
三、欣赏
1、初次聆听乐曲《非洲鼓魂》,感受乐曲情绪。
2、进行具体分析:
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它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语言般的节奏,为人们传递着不同信息。它通过变化丰富的节奏,表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
3、在分析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聆听乐曲,感受一遍。
4、让同学们欣赏非洲鼓乐表演的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非洲鼓乐。
聆听歌曲,同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非洲的特点。
注重建立听觉印象。引导学生学习使 用 比较法探究 非洲音 乐 特 征。
各组通过对非洲音乐风格的理解,在创编过程中加深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创编的积极性,体验音乐; 鼓励有个性的思维,培养音乐创造力。
由学生自己陈述学习收获,有助于锻炼自我 总结、整理学习内容的能力。
1、学生跟着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2、学生跟着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3、学生跟着伴奏音乐进行歌表演。
1、学生聆听乐曲,感受情绪。
2、学生听老师介绍鼓对非洲人民的意义。
3、学生再次聆听乐曲。
4、学生欣赏非洲鼓乐表演的视频,感受非洲鼓乐。
5、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6、学生听老师分析歌曲的情绪。
复习歌曲,巩固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