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税收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税收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税收学》目录一、课程简介二、教学目标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四、教材与参考书目五、教学课时分配六、教学内容第一章国际税收导论第二章所得税的税收管辖权第三章国际重复征税及其解决方法第四章国际避税概论第五章国际避税方法第六章国际避税的主要防范措施第七章其他反避税法规与措施.第八章国际税收协定第九章税收优惠与吸引外资第十章商品课税的国际税收问题《国际税收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国际税收学》是大学财政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是近几十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学科。

它是随着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发展和扩大而出现的。

它是国家之间由于征税引起的一系列税收活动,其本质反映了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它主要研究所得与财产收益的课说问题,涉及税收管辖权、国家重复征税、国际避税和逃税、国际税收协定等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要求学生学习、研究、了解和掌握国际税收基本知识、国际税收惯例和国际反避逃税等问题,并能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懂得妥善处理一些频繁出现的国际税收问题。

本课程教学时数共32课时。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国际税收学的先修课是财政学,后续课包括中国税制、外国税制;相关课程是预算会计、经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

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本学科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

2、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国际税收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可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方法,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实习。

该课程实用性强,理论性复杂,学习本课程要求理论指导实践,注意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对理论问题要理解透彻;对业务方法要熟练掌握。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授课教材:朱青(主编):《国际税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1. 朱青(主编):《国际税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董再平(主编),2013:《国际税收》,东北财大出版社3. 葛惟熹(主编)2007:《国际税收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4. 黄衍电(著),2010:《国际税收》,经济科学出版社5. 王铁军,苑新丽(著),2009:《国际税收》,经济科学出版社6. 2012中国税收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税收发展战略研究,2013,中国税务出版社。

7. 国际税收业务手册(2013年版) ,2013,中国税务出版社。

8.《涉外税务》,2000---2014年各期9.《国际税讯》,2000---2014年各期五、教学课时分配▲表示选学内容,教师视情况分配学时。

六、教学内容以章节形式规划教学内容,具体教学过程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时分配进行适当安排教学顺序、教学内容以及侧重点。

第一章国际税收导论本章教学要求:第一章的主题是阐述开放经济下种种税收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关系,即国际税收的本质问题,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具体来说,主要是要掌握和理解以下的问题:理解国际税收的含义和本质;掌握国际税收和国家税收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商品课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解所得课税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了解国际税收关系的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主要有:国际税收的含义,国际税收和国家税收的区别。

第一节国际税收的含义1.国际税收的含义:强调国际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扩大到境外所引发的一些税收问题和税收现象。

举例说明国际重复征税和国际避税等国际税收现象。

2.国际税收的本质:强调国际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这种国际税收关系可分为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协调关系。

税收协调有合作性和非合作性协调之分。

税收竞争的含义。

解释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发生的税收竞争。

3.国际税收和国家税收的联系和区别:指出两点联系和三点区别。

第二节国际税收问题的产生1.简介税收的分类: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2. 税收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商品课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关税与国际贸易:①关税对国际贸易会产生壁垒作用;②关税可以影响国际贸易条件;(2)国内商品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影响国际贸易。

3.所得课税对国际投资的影响:①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和利润预提数对跨国母公司的税后利润有重要影响;②东道国课征的股息预提数对跨国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

4.财产课税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主要分析财产课税与所得课税的等效性。

第三节国际经济发展与国际税收问题的产生1.在商品课税方面国内商品税的国际协调日益重要;2.所得课税的国际竞争日趋严重,国际社会有必要进行干预;3.财产课税的协调也成为国际社社会避免双重征税的重要任务。

本章思考与讨论:1.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2.税收对国际经济活动有何影响?3.如何理解所得税的国际竞争?4.为什么说涉外税收不等同于国际税收?5.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是如何产生的?6.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国际税收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7.什么是国际税收?它的本质是什么?第二章所得税的税收管辖权本章教学要求:第二章的主题是所得税税收管辖权的确定,核心在于若干判定标准的应用。

具体来说,主要是要掌握和理解以下的问题:掌握税收管辖权的定义掌握税收居民的判定标准掌握所得来源地的判定标准掌握居民与非居民的纳税义务了解政府行使管辖权的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了解三种税收管辖权本章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主要有:税收管辖权的定义,行使管辖权的两种原则。

第一节所得税管辖权的类型1.税收管辖权的定义: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哪些人征税、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等方面。

分为地域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

2.各国税收管辖权的现状:大多数国家都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仅实行单一的地域管辖权,只有极少数国家同时实行三种税收管辖权。

第二节税收居民的判定标准1.自然人税收居民的判定标准:①住所标准;②居所标准;③停留时间标准。

2.法人税收居民的判定标准:①注册地标准;②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管理机构的判断;③总机构标准,什么是总机构;④选举权控制标准。

第三节所得来源地的判定标准1.经营所得:①常设机构标准,常设机构的定义;②交易地点标准。

欧洲大陆国家多实行常设机构标准,英美法系的国家多实行交易地点标准;我国实行常设机构标准。

2.劳务所得:①劳务所得可以分为独立劳务和受雇劳务;②我国的判定标准为劳务提供地标准,但有些国家实行劳务所得支付地标准。

3.投资所得:①股息来源地的判定;②利息来源地的判定;③特许权使用费来源地的判定;④财产所得来源地的判定。

第四节居民与非居民纳税义务1.居民的纳税义务:①长期居民负有无条件的无限纳税义务;②非长期居民负有有条件的无限纳税义务;③按照国际税收协定的要求,在我国居住满1年但不满5年的个人为非长期居民,其来源于境外同时由境外雇主支付或负担的所得部分可以在我国免税;④我国关于非长期居民临时离境并在境外有所得的征税公式。

2.非居民的纳税义务:①对于在我国停留不足183天(90天)的非居民其来源于我国境内但由境外雇主支付或负担的所得可以在我国免税;②外国企业和三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不是我国的居民,其在境外天数部分由我国境内企业支付或负担的工资薪金部分仍要向我国纳税。

本章思考与讨论:1.所得税税收管辖权有哪几种类型?2.目前各国所得税管辖权的状况如何?3.税收居民的判定标准是什么?4.什么是无限纳税义务?哪种纳税人负无限纳税义务?5.根据我国税法,各类所得的来源地应如何判定?第三章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本章教学要求:第三章的主题是阐述所得的国际重复征税问题,核心在于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具体来说,主要是要掌握和理解以下的问题:掌握国际重复征税的定义了解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掌握解决同种税收管辖权冲突造成的重复征税的方法掌握消除不同种税收管辖权交叉冲突所造成的重复征税的方法理解双重征税减除方法的经济分析本章教学重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问题主要有: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消除重复征税的方法。

第一节所得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产生1.国际重复征税的定义:①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②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

2.所得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①国与国之间税收管辖权的交叉冲突是造成所得国际重复征税的原因;②国与国之间税收管辖权交叉冲突的类型。

第二节避免同种税收管辖权重叠所造成的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1.通过税收协定对有关国家居民管辖权的行使进行约束:①按照一定的判定顺序确定自然人的最终居民身份:永久性住所;重要利益中心;习惯性居所;国籍。

②对法人的居民管辖权行使有以下规定,即注册地标准要服从于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③有关国家也可以直接通过协商确定由谁对该自然人或法人行使居民管辖权。

2.通过税收协定对有关国家的地域管辖权进行约束:①经营所得根据常设机构标准确定行使地域管辖权的国家;②对于独立的劳务所得OECD和UN范本有不同的规定,但对于受雇劳务所得即工资薪金两个范本有统一的规定,即如果一国居民在东道国停留的天数超过了183天,或者虽不到183天但其取得的工资薪金是由东道国雇主支付或负担的,则东道国可以对这笔工资薪金征税,否则应由居住国征税;③投资所得,除了特许权使用费外,两个协定范本都主张对消极投资所得由居住国和东道国共享征税权;④财产所得,不动产的所得一般应由不动产所在国对其征税。

第三节不同种税收管辖权重叠所造成的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1 扣除法: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将该所得负担的外国税款作为费用从应税国外所得中扣除,只对扣除后的余额征税的方法叫做扣除法。

缓解但不能免除重复征税2 减免法:又称低税法,即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在标准税率的基础上减免一定比例,按较低的税率征税;对其国内所得则按正常的标准税率征税。

只能减轻而不能免除国际重复征税。

3 免税法:免税法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全部或部分免予征税。

有两种:全部免税法,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不予征税,并且在确定对其国内所得征税的税率时也不考虑这笔免于征税的国外所得;累进免税法,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不予征税,但在确定对其国内所得征税的税率时,要将这笔免于征税的国外所得与国内所得汇总一并考虑。

4 抵免法:全称为外国税收抵免法,即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用国外已纳的税款冲抵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款,从而实际征收的税款只为该居民应纳本国税款与已纳外国税款的差额。

抵免法可以有效地免除国际重复征税。

(1)抵免法的抵免限额问题:①抵免限额的计算方法,分国限额抵免法和综合抵免限额法,我国对企业实行分国不分项的抵免限额计算法。

②哪种方法对企业有利。

③超限抵免额的处理办法,我国规定可以向后结转5年。

(2)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①二者的区别;②间接抵免法的计算公式;③多层间接抵免的计算;④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的应用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