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小学语文观课报告(共3篇)

2022年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小学语文观课报告(共3篇)

2022年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猫》
观课报告
《猫》一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作者笔下的动物”。

《猫》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分成两部分,先写猫的“古怪”之状,后写小猫的“淘气”之态,以“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为过渡句,将前后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老舍先生善用平实的口语,亲切有味,自然生动。

作者还不着痕迹地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全文语言生动传神、风趣十足,对猫的深情倾注其间,令人百读不厌。

王老师在上课时渗透了新课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收获满满。

一、抓关键词句,品读“古怪”,体会情感
王老师在教授本课时,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落实,运用课前预习单,课堂学习单,随堂练习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上边交流边完善学习单。

抓总起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反复朗读关键词句段,引导学生关注关联词,语气词,动词,更关注了标点符号——冒号的用法,以读促悟,体会用词的严谨,读懂作者对猫的情感。

通过联系生活、换词比较,读懂“蹭”字里包含的情感,关注泡泡语,读懂“小梅花”里藏着的一份包容,体会作者爱猫,爱生活。

渗透前后对比,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的生动传神,令人百读不厌。

二、体会表达特点,落实课后小练笔
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特点“说......吧......的确......可是”,当堂检测,提示学生写两个相互矛盾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喜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迁移练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表达方法,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自如运用。

三、重视阅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
在教学中,王老师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课堂学习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由体会文本,获得阅读感受。

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四、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王老师注重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既利用了有效地课堂时间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又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课堂教学是缺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一是对于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方向,
各种问题回答的预设准备不够充分,因此课上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引导不够深入;二是部分同学的小练笔还不够具体,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三是虽然重视了阅读,但是课上朗读时间较少,缺乏深入阅读,在今后的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2022年山东省远程研修《揠苗助长》观课报告
《揠苗助长》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篇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新鲜活泼,即便是孩子,故事内容也能轻松读懂。

本课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懂得不顾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糟的道理。

下面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及评课标准,针对李执教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课堂教学扎实与有效。

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逐句体会,品味,第一段的三句话,就能带领学生通过读句子,抓重点词语,围绕“巴望”二字层层递进,逐步展开。

让学生在多遍练读中,感受农夫焦急的心情。

通过不同学生的读,来感受文字传达出的意思。

在读到农夫看到田里的禾苗焦急不已的那段时,引导学生读,体会,让学生演一演,指导过程行云流水,游刃自如,令人叹服。

二、教学设计条理清晰。

李教师的板书也很端正。

尤其是小黑板上生字的书写,设计得很好,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
出来,符合低段孩子的学习。

还发现学生的习惯很好,默读完之后,坐好等着。

习惯的培养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这一点李老师老师做得比较好。

三、教学过程完整深入。

从基础的生字、词语,到重点句的理解,再到道理的解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农夫的动作、心情的变化不仅推敲关键词,还配以图画,让学生理解,并结合感情朗读,感悟农夫的心理。

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道理这一块。

首先,让学生说出禾苗是怎么生长的,“而农夫呢?”“所以他违反了禾苗的......”学生接出来“生长规律。

”于是道理就自然地点出来了,道理知道了还要内化,于是老师有通过让学生扮演农夫和儿子进行对话来练习来讲讲道理。

李老师又不满足于能够讲道理,她又讲到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反规律的道理。

四、抓住重点词语,读中感知
这节课我认为品读领悟环节贯穿于整堂课中,李老师注重这点,让学生大量的去读,去感悟,然后每位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如“好像、焦急、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做做动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例如:“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中的“好像”去掉和原句有何不同、焦急的农夫到田边去查看会想些什么、表演农夫拔苗的
过程......学生在思考、想象的过程中,对农夫这一人物形
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是不合适的,他们的认识水平限制了他们抽象地理解寓意。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农夫的心理变化:农夫焦急是想让禾苗快
速生长,最后后悔是因为并没有达到之前的目的。

在充分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板书提示,学生说出了“欲速则不达”的寓意。

课堂教学是缺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

在这节课中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

一是教学备课还可以更细致一些。

像在指导朗读时,“自言自语”不仅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还包括轻声地说;“巴望”不仅仅是希望、盼望,还有极度渴
望的层度......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造成学生朗读指导就不够到位。

二是在对于农夫揠苗之后的表情动作样子的说话练习没有进行拓展。

三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漏掉了一处。

仔细想想,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将文本读透,读深。

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学生出现预设以外的东西的时候,抓住闪光点,将这个化为自己的课堂的东西。

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即时生成的东西,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来为我所用,
是今后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爬山虎的脚》观课报告
《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
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学写观察记录。

核心素养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结合2022年新课标,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放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王老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
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

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起初大部分
学生都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再让学生观看课件。

这一设计竞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三、巧用肢体语言能辅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盛的,也是最具魅力的。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现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王老师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曲折,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全部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

经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以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确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利益的运用多媒体、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