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理论是现近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学术范畴,是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瑞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和捷克心理学家史都华(Skinner)思想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一把圣洁火炬。
至今,人本主义理论还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并广泛应用到教育、管理、心理疗法以及生活中各个层面。
有两个基本的看法是支撑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
第一个是个体独立性的理论,
即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在它的自然的人性之外,还有一种内在的渴望去尝试新事物,去满足个体自身的需要,去满足它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第二个就是探索机制原则,也即人会积极地发现新的活动,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去满足它的潜在需要。
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人本主义把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以及尊重个体的社会
关系放在首位,这也是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尤为被重视的重要主题。
首先,根据这一理论,学习的过程要偏重于学生的主动,不能只强调教育者的传授,而是要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灵活地改变传授和灌输的方式,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精神,而不是只专注于知识的授与。
最后,注重学生的社会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礼仪、谦虚等社会素养。
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矛盾,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尊重个体,以更有效地激励他们学习、参与话语、进行团队活动和促进双方愉快学习。
总而言之,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尊重和肯定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注重
个体内在的驱动力、自主性和自我表现,以及社会关系。
它在近代社会研究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小学教育中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