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 杜威和赫尔巴特C. 赫尔巴特和杜威D. 夸美纽斯和杜威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A. 《爱弥儿》B. 《教育漫话》C. 《普通教育学》D. 《人的教育》3. 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 传授知识B. 发展学生的智力C. 形成技能D. 培养个性4. 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
A. 综合课程B. 活动课程C. 学科课程D. 潜在课程5. ( 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 初中B. 婴儿C. 小学D. 幼儿园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C )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不平衡性D. 互补性7. 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C )。
A. 劳动任务B. 工作性质C. 劳动对象的特点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8. 个人活动包括( D )。
A. 体育竞赛B. 学科小组C. 科普讲座D. 写日记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 )。
A. 探究性活动B. 发现性活动C. 训练性活动D. 社会性活动10.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 讲授法B. 谈话法C. 讨论法D. 演示法11.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 )。
A. 孔子B. 墨翟C. 董仲舒D. 朱熹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 是同时的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 说不清楚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A.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14.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 )。
A. 并不重要的时期B. 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 没有效果的时期D. 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15. 基础垂课程是(B)。
A. 广域课程B. 必修的课程C. 相关课程D. 选修的课程16. 提出非学校化观念的是(B )。
A. 赫尔巴特B. 伊里奇C. 怀特海D. 克伯屈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C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 坚持科学教育为主C. 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 要看情况而定18.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 )。
A. 主体B. 客体C. 教的主体D. 学的主体19.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B )。
A.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 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 儿童决定论的观点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 )。
A. 杜威B. 怀特海C. 布鲁纳D. 克伯屈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2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22.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3.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24. 课外小组活动主体可分为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和体育小组。
25. 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主要起辅助作用。
26. 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
27. 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的进程可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28.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
29. 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包括质的评和量的估计。
这项工作被称为班主任工作总结。
30.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判断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 31.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T )32.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T )33.学习问题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作过种种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F)34.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感觉为基础。
(F)35.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T )36.任课老师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养成学生的素质。
(F )37.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T )38.教学中的启发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
39.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T)40.小学生的学习是无目的、无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不用遵循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
(F)四、简答题(每小题6 分。
共30 分) 41.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其原因在于: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
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
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42.根据课程的任务和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的类型有哪些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 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 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43.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1) 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统一。
(2) 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 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4.简述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45.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2) 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3) 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10 分)46.试分析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
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
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1.C2.A3.B4.B5.C6.C7.C8.D9.C10.A11.A12.C13.C14.B15.B16.B17.C18.B19.B20.C二、填空题21.培养创新能力22.修辞23.心理24.技术小组25.辅助26.课27.创造性练习28.专业29.班主任工作总结30.促进三、判断题31. V32. V33. X 34. X 35. V36. X 37. V38. X 39. V40. X四、简答题41.【答案要点】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其原因在于: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
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
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