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逻辑》练习题答案(第一版) (1)

《普通逻辑》练习题答案(第一版) (1)

逻辑学练习题答案教材《普通逻辑学》第一章 绪论 (P19~22) 一、单项选择题1~5 B –B –D –B -C 二、填空题1.严复 2.思维形式的结构 规律 方法 3.逻辑常项 4.形式 内容 5.间接 概括三、分析下列各题的逻辑形式,并用公式表示。

1.只有p 才q 即p q ← 2.如果p 那么q 即p q →3.p 或者q 即p q ∨ 4.p 并且q 并且r 即p q r ∧∧5.所有M 是P ,所有S 是M ;所以,所有S 是P 即MAP SAM SAP ∧-四、请指出下列各逻辑形式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逻辑常项:“所有……是……” 逻辑变项:“S ”和“P ” 2.逻辑常项:“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S ”和“P ” 3.逻辑常项:“如果……那么……” 逻辑变项:“p ”和“q ” 4.逻辑常项:“只有……才……” 逻辑变项:“p ”和“q ” 5.逻辑常项:“或者……或者……或者……” 逻辑变项:“p ”、“q ”和“r ” 6.逻辑常项:“……并且……并且……” 逻辑变项:“p ”、“q ”和“r ” 7.逻辑常项:(……并且……),所以…… 逻辑变项:PAM 、SOM 、SOP 8.逻辑常项:(……并且……),所以…… 逻辑变项:p q →;p ;q第二章 概念 (P57~64)一、单项选择题1~5 A –B -B –C -D 6~10 B –C –B –D -D 二、填空题1.事物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2.内涵 外延 3.交叉 4.反对 5.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6.说明 规定 7.一次 连续 8.属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三、分析下列语句中是从内涵方面还是外延方面来表述标有横线的概念。

1.内涵和外延 2.内涵 3.内涵 4.内涵和外延 5.内涵和外延 6.内涵和外延 7.内涵 8.内涵 9.内涵 10.内涵和外延 四、分析下列语句中标有横线的概念的种类。

1.普遍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2.普遍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3.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 4.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负概念 5.虚概念 6.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标有横线的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并用欧拉图表示之。

对划线各概念依次编号:a b c d e f1、 2、 3、4、 5、 6、7、 8、六、下列定义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指出其逻辑错误。

1.不正确,“同语反复” 2.不正确,“以比喻代定义”3.不正确,“包含负概念” 4.不正确,“循环定义”和“定义过宽” 5.不正确,“定义过宽”和“定义含糊不清” 6.不正确,“定义过窄” 7.不正确,“同语反复” 8.不正确,“定义过宽” 七、下列划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指出其逻辑错误。

1.不正确,是分解,不是划分 2.不正确,“子项相容”和“划分标准不同一” 3.不正确,是“分解”而非“划分” 4.不正确,“越级划分”和“多出子项” 5.不正确,“子项相容”和“划分标准不同一” 6.不正确,“越级划分” 7.正确 8.不正确,“划分不全” 八、(略) 九、图解题1、 2、3、 4、第三章判断(上)(P100~105)一、单项选择题1~5 B –B –D –D -A 6~10 A –A –C –A -D二、填空题1.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情况 2.有所断定有真假性3.全称否定特称肯定 4.量项和联项主项和谓项5.差等关系矛盾关系 6.关系项关系者项关系联项7.非对称传递 8.L¬p和M¬p Lp和M¬p9.可真可假真假可真可假 10.可真可假三、图解题1.2.3.四、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判断?请说明理由。

s ps ps pcabdabd cca bd1.是表达了假言判断“如果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

”2.是陈述句表达判断3.是该祈使句表达了一种规范,故表达了一种规范判断4.否该祈使句仅仅表达一种愿望,故不能表达判断5.是反问句表达判断6.否一般疑问句不表达判断7.否该感叹句仅表达了一种情感,故不表达判断8.是该感叹句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说明了事物某种情况,故表达了“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这个性质判断。

9.是表达了一个假言判断五、分析下列性质判断的结构及其种类,并指出其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1.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转换:所有事物都是可认识的。

)2.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3.特称肯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转换:有的干部是不廉洁奉公的。

)4.特称肯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5.特称否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6.特称肯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7.单称否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周延8.单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9.单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10.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转换:所有人都是有恻隐之心的。

)六、已知下列性质判断的真假,请根据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指出同素材的其他判断的真假。

1.所有的律师都不是法律专业的毕业生。

(可真可假)有的律师是法律专业的毕业生。

(可真可假)有的律师不是法律专业的毕业生。

(真)2.这个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是英国人。

(可真可假)这个房间里有的人是英国人。

(真)这个房间里有的人不是英国人。

(可真可假)3.某厂所有的产品都是合乎质量检验标准的。

(假)某厂所有的产品都不是合乎质量检验标准的。

(可真可假)某厂有的产品是合乎质量检验标准的。

(可真可假)4.所有的合同都具有法律效力。

(假)所有的合同都不具有法律效力。

(可真可假)有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可真可假)七、请分析下列关系的对称性与传递性。

1.对称关系传递关系 2.对称关系非传递关系 3.对称关系传递关系4.对称关系非传递关系 5.对称关系传递关系 6.对称关系非传递关系7.对称关系非传递关系 8.反对称关系非传递关系 9.反对称关系非传递关系10.对称关系传递关系八、已知下列模态判断的真假,请根据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指出同素材的其他判断的真假。

1.有恒产者一定没有恒心。

(假)有恒产者可能有恒心。

(真)有恒产者可能没有恒心。

(假)2.不劳动者一定得食。

(假)不劳动者可能得食。

(假)不劳动者可能不得食。

(真)3.这个班上有些毕业生一定会获得学士学位。

(真)这个班上有些毕业生一定不会获得学士学位。

(假)这个班上有些毕业生可能会获得学士学位。

(真)4.明天一定会下雨。

(假)明天一定不会下雨。

(真)明天可能不会下雨。

(真)九、请根据规范判断的对当关系,指出哪些规范判断正确时下列规范判断为错误的。

1.当“公民允许不信仰宗教”或“公民必须不信仰宗教”正确时,“公民必须信仰宗教”错误。

2.当“中国人允许学外语”或“中国人必须学外语”正确时,“中国人必须不学外语”错误。

3.当“每个人必须遵守法律”正确时,“允许个别人不遵守法律”错误。

4.当“大学生必须不自主创业”正确时,“允许大学生自主创业”错误。

第四章判断(下)(P134~140)一、填空题1~5 C –A –D –B -C 6~8 A –D -B二、填空题1. 在自身中包含其他判断的肢判断联结项联结项肢判断的真假2. 若干事物情况同时存在 p并且q3.至少有一种存在相容选言不相容选言4. 某一事物情况为另一事物情况条件前件后件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6.等值(p→q)←→(q←p)(p←q)←→(﹁p→﹁q)7.否定某个判断而形成¬p 8.¬p∨¬q9. p∧¬q 10.联结词肢判断真假值(或逻辑值)三、指出下列选言判断中的逻辑错误,并做简要说明。

1.应为相容选言判断,误用了不相容选言判断。

2.应为不相容选言判断,误用了相容选言判断。

3.应为联言判断:高等学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此处误用了相容选言判断。

4.应为相容选言判断,去掉“二者必居其一”。

5.选言肢不穷尽,还有自然起火。

四、指出下列假言判断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应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必须科技创新。

”或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强加条件3.应为必要条件,改为“只有……才……” 4.应为必要条件,改为“只有……才……”5.应为必要条件,改为“只有……才……” 6.应为充分条件,改为“如果……就……”五、在括号中填上“真”或“假”。

1. 假 2.真 3.假 4.真 5.真假6.假 7.假 8.真 9.真 10.真六、指出与下列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并写出等值公式。

1.有的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

¬SAP←→SOP2.所有的正确思想都不是头脑里固有的。

¬SIP←→SEP3.他或者爱好文艺,或者爱好体育。

¬(¬p∧¬q)←→(p∨q)4.植物生长不良或者由于既缺水又缺肥,或者由于既不缺水,又不缺肥¬(p∨*q)←→(p∧q)∨(¬p∧¬q)5.掌握了丰富材料,并不能写出好文章。

¬(p→q)←→(p∧¬q)6.或者学习成绩好,并未能获得奖学金;或者学习成绩不好,而能获得奖学金。

¬(p←→q)←→(p∧¬q)∨(¬p∧q)七、下列判断哪些是等值的?哪些是不等值的?1.3.6.是一组同素材的判断,分别是 SAP 、 SAP、¬(SOP),三者等值;2.4.5.是另一组同素材的判断,分别是SEP、¬SEP、SIP,其中4、5等值。

八、下列各组判断是否等值,试用真值表判定之。

二者同真同假,故等值。

2.¬(p∨q)¬ p ←q二者并非同真同假,故不等值。

二者同真同假,故等值。

4.¬(p∧q)¬p∨¬q二者同真同假,故等值。

九、请运用真值表解答下列问题。

1.A、B、C不同真为第二行和第四行:q均为假,而p一真一假,因此可以断定“小周不当选学习委员”,不能断定“小张当选班长”。

2.同时满足甲、乙、丙三人意见的为第二行:P真q假,即选派李经理,不选派王经理。

3.满足题目要求的是第一行:甲第一,丙第二,乙第三。

十、以p、q、r…等表示肢判断,写出下列复合判断的逻辑形式。

1.(p∧q)→(r∨s)2.(p∧q∧r)→(s∨˙t)∨u3.(p∨q∨r)→(s∨˙t)4.( ARB→(ARC→A))或(p→(q→r))或p∧q→r5.(p∧q∧r)→(s∧t)十一、分析题1.题目要求“如果被告不能打开这架照相机,那么这架照相机一定不是他的”,即相当于“只有被告打开相机,这架相机才是他的”,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被告”却理解成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被告打开相机,那么这架相机就是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