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固定式刮板输送安装(I)保证项目17.3.1 基础螺栓,二次灌浆,减速器及联轴器的安装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C.2,C.3,C.7和C.8的有关规定。
17.3.2 轴颈与轴瓦接触顶侧间隙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C.10的有关规定。
17.3.3 组装驱动和拉紧链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7.3.3.1 链轮横向中心线对固定式刮板输送机纵向中心线重合度不超过2mm;17.3.3.2 两链轮轴线应平行,对固定式刮板输送机纵向中心线的垂直度不超过1/1000;17.3.3.3 轴的水平度不超过0.5/1000。
检验方法用拉线尺量及水平仪检查。
17.3.4 固定式刮板输送机安装后必须进行试运转,空负荷,负荷试运转各4h,其轴承温度及温升严禁超过:滑动轴承温度70℃,温升35℃;滚动轴承温度80℃,温升40℃。
检验方法用温度计检查。
(II)基本项目17.3.5 平板闸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合格符合设计要求,开闭灵活。
优良在合格的基础上,闸门关闭后,与机体侧面结合处无漏煤。
检验方法观察和实际操作检查。
17.3.6 刮板,托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合格运转无卡阻现象。
优良在合格的基础上,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III)允许偏差项目17.3.7 固定式刮板输送机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7.3.7的规定。
固定式刮板输送机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表17.3.717.4 铸石槽锚链刮板输送机安装(I)保证项目17.4.1 基础螺栓,二次灌浆,减速器及联轴器安装必须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C.2,C.3,C.7和C.8的有关规定。
17.4.2 组装驱动和拉紧链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7.4.2.1 链轮横中心线对铸石槽锚链刮板输送机纵向中心线重合度不超过2mm;17.4.2.2 两链轮轴线应平行,对铸石槽锚链刮板输送机纵向中心线垂直度不超过1/1000;17.4.2.3 轴的水平度不超过去0.5/1000。
检验方法拉线尺量及水平仪检查。
17.4.3 铸石槽锚链刮板输送机安装后必须进行试运转,空负荷,带负荷试运转各4h,各轴承温度及温升严禁超过:温度70℃,温升40℃。
检验方法操作及观测检查。
17.4.4 尾部拉紧装置调整行程,试运转后严禁小于全程的1/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II)基本项目17.4.5 铸石板的镶贴应符合下列规定:合格平面光滑,工作面凸凹不平程度不超过2mm,间隙不超过3mm,机头,机尾中间卸载漏斗处应平缓降低20~30mm。
优良在合格的基础上,横向不许通缝。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17.4.6 平板闸门应符合下列规定:合格开闭灵活自如。
优良在合格的基础上,与槽箱侧面接触处无漏煤。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17.4.7 转动部分应符合下列规定:合格运转灵活。
优良在合格的基础上,运转平稳,无异常声响。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III)允许偏差项目17.4.8 铸石槽锚链刮板输送机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7.4.8的规定。
C.2 螺栓连接C.2.1 螺栓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4个螺距。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C.2.2 基础螺栓的螺母与垫圈间和垫圈与设备间的接触均应良好。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C.2.3 采用带槽锚板的活动基础螺栓(图C.2.3)应符合下列规定:图C.2.3带槽锚板的活动基础螺栓1—锚板上容纳螺栓矩形头的槽;2—螺栓末端的端面;3—锚板;4—螺栓矩形头C.2.3.1 活动锚板设置应平整稳固;C.2.3.2 螺栓末端的端面上应标明螺栓矩形头的方向;C.2.3.3 基础表面上应标明锚板容纳螺栓矩形头的槽的方向;C.2.3.4 拧紧螺母前,应依据标记将螺栓矩形头正确地放在锚板槽内。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施工记录。
C.2.4 安设基础螺栓应垂直,不应碰孔底及孔壁。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C.2.5 基础螺栓上的油脂和污垢应清除干净,但螺纹部分应涂油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C.2.6 拧基础螺栓,应在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75%以后进行。
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
C.2.7 连接螺栓的型号、规格、数量和防松装置,必须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检查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C.2.8 连接螺栓装配时,螺栓、螺母与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
检验方法手锤轻击或用塞尺检查。
C.2.9 不锈钢螺栓连接的螺纹部分,应加涂润滑剂。
C.2.10 构件制孔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C.2.10-1和C.2.10-2的规定。
C.2.11 高强度螺栓的型号、规格和技术条件,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规定,高强度螺栓必须经试验确定扭矩系数或复验螺栓预应力,当结果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螺栓的专门规定时,方准使用。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试(复)验报告。
C.2.12 构件的高强度螺栓连接表面,严禁有氧铁皮、毛刺、焊疤、油漆和油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试验记录。
C.2.13 安装高强度螺栓,必须分两次(即初拧和终拧)拧紧,初拧扭矩值不得大于终拧扭矩值的30%,终拧扭矩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如设计无要求时,应按下式计算:M=(P+ΔP)K d (C.2.13)式中M—终拧扭矩(kg²m);P—设计预拉力(t);ΔP—预拉力损失值,一般为预拉力值的5%~10%;K—扭距系数;d—螺栓公称直径(mm)。
检验数量用小锤逐个检查,用扭矩板手按每个节点螺栓全数抽查10%,但不得少于10颗。
检验方法用扭矩板手将螺母退30°~50°,再拧至原位,测定终拧扭矩值,其偏差为±10%,如出现欠拧、漏拧应补拧,超拧应更换。
C.3 二次灌浆C.3.1 设备安装前,混凝土基础二次灌浆处应剁成麻面,放置垫铁部位,垫铁与基础面应接触良好,并在灌浆前用水冲洗干净。
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
C.3.2 灌浆时,必须捣固密实,基础螺栓严禁产生歪斜。
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
C.3.3 二次灌浆所用砂浆或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
检验方法检查砂浆或混凝土配合比记录。
C.7 减速器安装C.7.1 整体式减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C.7.1.1 箱内应清洁无杂物;C.7.1.2 根椐本标准附录C中C.9的要求,检查齿轮的啮合情况和顶侧间隙;C.7.1.3 不漏油。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C.7.2 组装式减速器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C.7.2.1 箱内清洁无杂物;C.7.2.2 齿轮啮合的接触情况和顶侧间隙,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中C.9的规定;C.7.2.3 不漏油;C.7.2.4 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的装配,应配合本标准附录C中C.10和C.11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施工记录。
C.8 联轴器装配C.8.1 凸缘联轴节(见图C.8.1)的装配,两个半联轴节端面间隙(包括半圆配合圈)应紧密接触,两轴的径向位移不应超过0.03mm。
C.8.2 十字滑块联轴节(见图C.8.2—1),挠性爪型联轴节(见图C.8.2—2)的端面间隙和同轴度应符合表C.8.2—1和表C.8.2—2的块定。
C.8.3 蛇形弹簧联轴节(见图C.8.3)的端面间隙和同轴度应符合表C.8.3的规定。
C.8.4 齿轮联轴节(见图C.8.4)两轴的同轴度和外齿轴套端面处的间隙应符合表C.8.4的规定,其注油要求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
C.8.5 弹性圈柱销联轴节(见图C.8.5),两轴的同度度应符合表C.8.5—1的规定,端面间隙应符合表C.8.5—2的规定,并不应小于实测的轴向窜动量。
C.8.6 尼龙柱销联轴节(见图C.8.6)装配要求:C.8.6.1 两轴的同轴度应参照弹性圈柱销联轴节的装配要求;C.8.6.2 两个半联轴节连接后,端面间隙应符合表C.8.6的规定,并不应小于实测的轴向窜动量。
C.8.7 十字轴式万向联轴节装配应符合机械工业部标准《汽车万向节技术条件》(JB524—64)的规定。
C.8.8 高弹性橡胶联轴节的装配要求(如图C.8.8):C.8.8.1 许用相对径向位移:1.2~6.2mm;C.8.8.2 许用相对轴向位移:0.7~3.5mm;C.8.8.3 许用相对角位移:3.2°。
注:木销和其它工程塑料销的联轴节,可参照本条规定。
C.8.9 橡胶套筒联轴节的装配要求(如图C.8.9):C.8.9.1 许用相对径向位移:0.5~2.5mm;C.8.9.2 许用相对角位移1°。
C.8.10 橡胶板联轴节的装配要求(如图C.8.10):C.8.10.1 许用相对径向位移:0.5~1.5mm;C.8.10.2 许用相对轴向位移:1.5~3.0mm;C.8.10.3 许用相对角位移:0.7°~2.0°。
C.8.11 液压联轴节的装配应符合表C.8.11的规定。
C.8.12 粉末联轴节每一间隙中滚珠重量偏差为规定重量的±1%。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
C.8.13 轮胎联轴节的装配要求。
图C.8.1 凸缘联轴节1—半圆配合圈图C.8.2—1 十字滑块联轴节图C.8.2—2 绕性爪型联轴节(a) (b)图C.8.4 齿轮联轴节a—普通型b—用于设备上有中间轴者1—外壳,2—外齿轴套;3—中间轴;4—主轴C.8.13.1 许用相对径向位移:0.01D;C.8.13.2 许用相对轴向位移:0.02D;C.8.13.3 许用相对角位移:2°~6°;C.8.13.4 两半联轴节相对扭转角Q≤6°~30°。
注:D—轮胎环外径,mm。
图C.8.5 弹性柱销联轴节图C.8.6 尼龙柱销联柱节1—半联轴节;2—挡板;3—尼龙柱销图C.8.9 橡胶套筒联轴节1—半联轴节;2—压板;3—橡胶套筒图C.8.8 高弹性橡胶联轴节1—联接盘;2—外限制盘;3—橡胶组合环;4—内限制盘;5—联接凸缘图C.8.10 橡胶板联轴节1—半联轴节;2—橡胶板;3—垫圈;4—柱销;5—六角形螺母;6—垫圈;7—开口销C.10滑动轴承装配C.10.1轴瓦(或轴套)与轴承座的结合面应紧密接触,必须时应进行研刮。
检验方法用着色法检查。
C.10.2轴瓦(或轴套)与轴颈的顶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应符合表C.10.2的规定,必要时应进行研刮。
轴瓦与轴颈的顶间隙表C.10.2注:干油润滑者>1000r/min的规定执行。
检验方法采用压铅法用游标卡尺检查。
C.10.3轴瓦(或轴套)与轴颈的侧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C.10.3.1一般情况下等于顶间隙;C.10.3.2如顶间隙较大时,侧间隙等于1/2顶间隙;C.10.3.3如顶间隙较小时,侧间隙等于2倍的顶间隙;C.10.4轴瓦(或轴套)与轴颈的接触面积应符合表C.10.4—1和表C.10.4—2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