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目录第一章设计总说明第二章总平面设计第三章建筑设计第四章结构设计第五章给排水设计第六章强电设计第七章弱电设计第八章暖通空调设计第九章消防设计第十章环保设计第十一章卫生防疫设计第十二章劳动保护设计第十三章节能设计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工程2.建设内容名称:高中教学楼、初中教学楼、实验综合楼、行政综合楼(含图书馆/综合功能教室)、素质教育中心(大礼堂)、小学教学楼综合楼、食堂、1,2,3号学生公寓、单身教师公寓、校门、运动场看台。

3.建设单位:市教育局4.建设地点:位于市开发区新城区内,解放路以南,劳动路以西。

5.建设规模:小学48个班,每班班级45人,共2160人。

初中,高中各40个班,每班55人,共4400人。

学生总计6560人。

总建筑面积7781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001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802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1.《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4.《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规范》【GB 50222-95】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8.建筑单位提供的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红线及相关基础资料9.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10.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三、设计指导思想1.塑造有本市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和时代气息、高起点、高规格、现代化、有特色的全日制中学窗口形象,展现新的城市建筑风貌。

总体构图中结合文化定位和生态理念,将“宁静致远”与“共享交流”作为总体设计的主题,结合书院围合式布局,将室内外空间与多种庭院连续穿插,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空间。

针对文化氛围的设计定位,设计力求将“传统而现代,庄重而典雅”作为形象塑造的重点。

2.以迈向新世纪的市第一中学为目标,本着超前性和先导性的原则,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使市第一中学的建设达到高起点和高标准的要求。

3.满足学校行政、管理、教学、住宿及相关使用的需要。

4.便于统一管理,充分发挥高级中学的效益。

5.建设集约型的校园: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建筑相对紧凑布局,形成高效、整体的建筑群体;采用功能和空间的叠合,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

适当预留用地,满足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建设条件1.自然条件:本市位于中下游南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2.场地情况本工程位于市开发区新城区内,解放路以南,劳动路以西。

基地形状呈矩形,长边长约466米,短边长约301米,基地面积140266平方米。

原场地为浅丘状坡地。

规划为北高南低,原场地上无地面建筑。

3.市政基础条件(1)供电条件从解放路引入。

(2)供气条件由校区解放路市政道路地下敷设的天然气管网接来。

(3)供水条件自来水管网位置位于校园西北角(紧邻解放路),管径直径300,自来水压力0.15MPa。

五、总指标1.综合用地面积: 133339平方米2.总建筑面积: 7674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6916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7588平方米3.各分项建筑面积高中教学楼: 1060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744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3164平方米初中教学楼: 1060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744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3164平方米实验综合楼: 8689平方米小学教学综合楼: 9664平方米行政综合楼: 1304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117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1260平方米(含图书馆/综合功能教室)素质教育中心(大礼堂): 2858平方米400米标准运动场看台: 523平方米1号学生公寓: 5147平方米2,3号学生公寓: 8020平方米(4010*2)食堂 3857平方米单身教师公寓: 3434平方米中学校门: 190平方米小学校门: 110平方米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 1个篮球场 9个(含素质教育中心室内1个)排球场 11个4.容积率: 0.5195.建筑密度: 15.0%6. 建筑基底总面积 20010平方米6.绿地率: 42.0 %7.绿地面积: 58936平方米8.道路停车场面积 26772平方米9.机动车停车位: 197辆其中地面停车: 97辆地下车库停车: 100辆10.非机动车停车位: 1990辆其中地面停车: 990辆地下车库停车: 1000辆第二章总平面设计一、设计依据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GJJ75-97】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0289-98】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05年版) 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9.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二、场地概述1.本工程位于某市开发区某新城区内,解放路以南,劳动路以西。

基地形状呈矩形,长边长约450米,短边长约288米,基地面积133339平方米。

2.原场地为浅丘状坡地。

规划为北低南高,原场地上无地面建筑。

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良好,解放路为城市主干道,已建成通车。

校园交通主出入口设置在东侧劳动路上。

三、总体布局依照总体规划,某市第一中学某新校区工程是新区景观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它的建成将为该区域的空间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1)某市第一中学某新校区工程的总体布局是一个群体统一的方案,体现建筑使用性质,无论是现在和将来,它应是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标志性建筑。

(2)南北主轴线:基于城市设计和校园规划的理念,校园在北面入口处通过初中、高中教学楼和实验综合楼的围合形成出半圆形礼仪广场,总图重心形成一个圆形中心升旗广场。

形成对解放路的标志性景观。

以该广场为核心,由北至南形成教学区、办公区和运动区,两侧建筑基本对称,成为基地纵向的主轴线。

尤其是行政综合楼在广场边独自向上拔起,增强了整个校园的向心力,丰富了整个校园的空间层次。

(3)东西次轴线:基地以升旗广场为核心,通过行政综合楼,素质教育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的围合,形成面对劳动路的东西向轴线。

这条轴线也是整个学校的日常主入口,以减少对解放路交通的影响。

和南北向的轴线在行政综合楼处汇聚,更强化学校规划的秩序性和仪式感。

(4)生活区(包括公寓和食堂)位于基地中部偏西,便于各方向的人流快速到达,同时也处于较为僻静的区域。

四幢学生和教师公寓呈院落式错落布置,互围合形成层次丰富的内院园林式空间,与人的个体活动心理行为模式完美契合,形成活泼的外部形态,宿舍成正南北方向布置,保证最佳的通风和采光。

(5)院落式的教学空间:中学、小学普通教学楼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教学楼也为内院式布局,为课间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

初中,高中教学楼和实验综合楼之间都用连廊连接,方便同学们在雨天和高温天气时在各个教学区间走动。

各个区域即独立,又联系紧密,和谐统一,服务于教师与学生。

三、竖向设计本工程基址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形。

竖向标高设计尽可能和周边规划道路保持一致,同时也尽量做到内部土方平衡,减少土方外运量,形成了北低南高的5种标高的台地。

为了使学校南入口体现庄重、大方的气质,我们在竖向设计中将基地规划成五个标高面,由北至南,逐渐抬高,和校园的南北向主轴线相结合,更加凸现了校园的仪式感,形成步步向上的美好寓意。

第一标高面为入口广场和主题广场,绝对标高34米左右,和北侧的解放路保持一致。

成为学校空间轴线的序曲。

第二标高面为中学教学组团所在的区域,包括初中高中教学楼,实验综合楼等,场地标高39.40米。

第三标高面为学校面积最大的标高面,场地标高42.00米。

行政综合楼,素质教育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均位于此标高。

第四标高区位于学校的生活区场地标高45.00,包括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以及食堂等。

第五标高面位学校西南面的运动区,场地标高46.00米。

四、交通设计和流线组织1.交通设计(1)设计原则:统一性原则:以交通组织与功能分区相统一、与空间塑造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路网规划。

安全性原则:以人为主,人车分流的组织形式,限制车辆进入教学区域。

简洁性原则:流线最简洁,各片区之间方便到达,顺畅合理。

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尺度宜人,在道路的结点处分布不同种类的广场,创造滞留空间,增添道路空间的变化周围道路设置情况(2)周边道路情况基地西北、东北、东南北为城市道路,其中解放路是新建设的50米宽的新区干道;东北为20米宽的次级道路,东南面为12米宽的规划道路。

(3)基地出入口设置考虑到解放路作为新区的主干道,和某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在新区的重要地位,设计将学校的礼仪入口设在此。

而将日常使用的主出入口设在了基地的东面,面对着劳动路,以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基地东南向道路上另设有一辅助入口,形成完整的出入口体系,校方可根据需要灵活管理,也方便后勤人员和物流的出入。

(4)车行流线人行流线园区交通设计秉承人车分流的原则。

将机动车和步行区域尽可能分开,保持学校内舒适和安全的步行环境。

校内机动车道基本呈环装布置,将主要的建筑连接起来。

中间为步行区域。

且主要的机动车停车位都设在主要的出入口处,减少对校内环境的影响。

2.停车设置本基地设计机动车停车数总计197辆,其中高中,初中教学楼地下停车各50辆;校外入口处地面停车44辆,校内地面停车53辆。

本基地设计非机动车停车数1990辆。

其中地面990辆。

地下1000辆(均位于高中,初中教学楼地下室。

)五、绿化、广场本工程在基地沿解放路侧留出37米宽的绿化带,作为和城市主干道之间的缓冲,以减少道路噪音对教学的影响。

在基地沿劳动路侧留出17米的绿化带,其中的8米是作为高压走廊。

保证主要建筑和高压线的距离。

入口广场主题广场处和地形相结合,以环形的坡地绿化环绕广场。

坡地绿化以草坪和花卉为主,构筑成仪式感强烈的入口空间,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

景观设计沿校园轴线展开,分别布置有实验楼入口广场,行政楼入口广场,植物园。

成为学校的景观长廊。

教学楼布置以院落式为主,景观设计与之相结合,以组团式的空间布局。

形成宜人的空间尺度。

宿舍生活区和教学区以晨读园分离,该区域以乔木绿化为主,保证生活区的独立和安静。

第三章建筑设计一、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6-87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3.《图书科技楼建筑设计规范》JGJ38-19994.《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2005年版)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年版)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二、设计原则1.安全牢固原则: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关规范,将学校建筑的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学校建设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