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部分一、绪论部分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古兰经》伊甸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围之。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P7)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P8)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大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P9)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为:1、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2、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域;3、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这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而此时的西方呈现为各个时代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
(P11)中国古典园林分期:1、生成期(夏、商、、汉)2、转折期(、晋、南北朝)3、全盛期(隋、唐)4、成熟期(宋、元、清初)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P1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
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
(P13)(P13)。
(P13)。
(P13)计成在《园冶》中提到,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P14)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之比较:二者同为风景式园林,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
但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英国园林之创作,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P14)怎样理解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建筑不论多寡,也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P14)意境的涵蕴的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1、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
(P19)简史:萌芽:灵囿(周文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囿:放养动物的场所:宫苑园林——阿房宫汉:上林苑——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方300里)三国:雀台(操)隋唐:写意山水园及文人园;五代十国:南方发展宋:艮岳(宋徽宗)文人治国、私家园林元:外族统治时期,文化断裂明、清:皇家园林大发展,地区园林形成自己的风格,园林理论著作的出现;园林的植物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选择树木花卉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的影响。
烈的艺术感染力。
感,借景方式又可分为直接借景与见解借景。
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
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景色组织在景观构图之中。
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附借。
表现变幻莫测而富于诗意的景象情趣,是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
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
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二、园林的生成期——殷、周、、汉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
(P24)动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也初具游观功能,相当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了。
《诗经》中“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P26)《吕氏春秋》中“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起到观天象、通神明的作用。
(P27)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桊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P28)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台、囿、园圃。
(P28)除社会因素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1、“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宋儒提出,明代造园家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论点,就是天人谐和思想的承传和发展。
2、君子比德思想,源于先儒家,如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
知者动,仁者静。
”3、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汉,如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P31)春秋战国贵族园林代表:(楚)章华台(吴)姑台(泛舟的开始)在园林里面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例为楚国章华台。
(P39)朝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阿房宫。
(P42)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记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比起战国时期昭王筑台以求神仙的做法更赋予一层意象的联想,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
(P46)汉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方300里)。
其中人工湖泊有:1、池,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摹拟天象和蓄水库的作用,2、影娥池,3、琳池,4、太液池,位于建章宫中,摹拟东海三仙山。
(P48)汉上林苑的作用及特点:1、上林苑是一个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上林苑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便宜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
此外,苑还有帝王的陵墓。
(P55)汉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等多种功能,类似于后世的离宫御苑。
汉未央宫:出现前院后院。
汉建章宫: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御苑”规划的滥觞。
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遂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P62)兔园(梁园)是文献记载的用石筑山的首例。
(P63)汉袁广汉园:最早的私家园林。
东汉濯龙园:西园“列肆”的做法,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的“买卖街”。
“宫”与“苑”的差别?“宫苑”是汉代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一般情况下,宫、苑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别。
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也有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例:建章宫。
这类皇家园林一般建置在都城或其近郊,山池、花木均有人工经营。
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
许多宫殿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呈“苑”中有“宫”的格局。
(P64)生成期园林的特征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持续了将近1200年。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周;二、、西汉;三、东汉。
生成期的持续时间很长,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状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P76)三、园林的转折期——、晋、南北朝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隐士——知识分子群体——寄情山水——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其关系为:1、山水风景的开发是山水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启导因素;2、后者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开发,形成此后中国历史上两者同步发展的密切关系。
(P85),规模最大,实质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P89)晋仙都苑: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