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绪论一.园林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一原始社会一一果木蔬园◆第二阶段一一奴隶封建社会一一古典园林◆第三阶段一一工业革命后一一现代园林◆第四阶段一一二战之后一一园林城市二.分类1.按照园林基地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
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摩拟在一个小范围内。
人工山水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艺术成就。
天然山水园: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
2.按照园林隶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a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称苑、苑圃、宫苑、御苑、御园等。
魏晋之后,皇家园林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又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b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
古称园、园墅、池馆、山庄、别业、草堂等c 宅园:私家园林的一类建置在城镇里,依附于住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赏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
d 跨院:宅园的一种,园林是位于邸宅的一侧而成的。
e 游憩园:私家园林的一种,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
f 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
供主人遐思,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
g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3.非传统园林还有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衙署园林、祠堂园林。
风景名胜区的构景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类似于园林的四个选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发展的契机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三、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五个阶段:⏹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宋)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的融合③诗画的情趣④意境的涵蕴◆叠山(掇山):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堆筑为石山的特殊技艺。
◆置石: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作法。
◆峰石:指用作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
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
◆园林的植物配置:要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即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选择树木花卉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的影响。
◆意境涵蕴深旷表达方式有三种a)藉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
b)预先设置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筑成的物境,指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c)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一一景题、匾、联、刻石等。
◆影响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园林生成期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和台的结合,在公元前11世纪,即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未周初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直接关系,也有观游功能。
◆台: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台是山的象征,可登高以观天象、祭拜或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榭:原指台上建的房屋,后指开放式的园林建筑即可在山间,也可临水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囿,台, 园圃。
公元前16~11世纪,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了园、圃、囿等字◆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
◆古社必树,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周武王(西周)时期建立了礼制、分封土地制度上建立了完整的礼制---宗法和秩序出现等级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大城市、建筑按等级确定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出现斗拱的概念西周发明了瓦(广泛使用在春秋)◆东周时:有行道树记载。
单襄使宋、楚,经陈入楚,多事不尽如人意,“道无列树”◆春秋战国贵族园林代表:(楚)章华台(园林里开凿大型水体,史书记载首例)、(吴)姑苏台(泛舟的开始)。
◆秦: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走向观赏化园林。
园林在这期间,也得到了进—步发展,“囿”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及静观活动的内容。
秦始皇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记录。
兰池宫上林苑春秋时期:城市建设高潮高台建筑:夯土高台水利: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筑长城出现了砖榫卯技术更好,木构建筑技术更高理论:《考工记》齐国官书,记载西周之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人物:木建筑鼻祖鲁班(公输般)成就:阿房宫、秦始皇陵气势宏大平面伸展◆汉:木构框架结构的形成,对建筑形式的变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屋顶形式如悬山、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在汉代已经出现。
屋顶上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种装饰,用斗拱组成的构架也出现,◆秦行道树◆汉园林特征:a.改囿为苑、改沼为池。
b.苑池,出现象征的园林。
c.形式趋向豪迈,强调雄厚,雕塑更趋完美。
d.面积更为广阔。
e.早期园林样式的出现,建筑、植物,动物俱备。
f.从皇族走向贵族私家。
g.从仁道趋向显示财力。
◆汉上林苑:按山、水、动植物、苑、宫、台、观、物产论述大型自然山水园皇家农庄-----弄田苑中苑--------园中园大型种植园---西京杂记葡萄宫扶荔宫大型动物园---走马观、犬台宫,鸟鱼馆、兽圈军事演习场---射猎游乐园---古谓之囿,汉谓之苑。
◆神仙思想对秦汉园林之影响,神仙思想对秦汉之后园林之影响持续直至清上古神仙体系——昆仑系蓬莱系东海三神山——不死药战国秦皇汉武求仙问道◆建章宫建章宫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莱、瀛洲、方丈,这种摹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法是中国传统造园的主要方法,这为之后的帝王营建宫苑开辟了一种模式,同时在模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注入了象征和想象的因素◆城市大街宽广,三途并列,夹道种榆、槐◆兔园(梁园位于睢阳东郊,园中园其中有:百灵山、雁池、修竹园◆《西京杂记》:“茂陵富民袁广汉园◆灵帝(东汉)做“列肆”◆文献记载东汉行道树有:漆树、梓树、栗树、桐◆东汉时大将军梁冀在洛阳的园中“采土筑山,深林涧漳,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梁冀园中土山直接模仿洛阳附近崤山景色的做法,使武帝时仿造海中神山的造园思想又发展了一步,以大自然景观为师法的对象。
◆汉代园林小结a.改囿为苑、改沼为池。
b.苑池,出现象征的园林。
c.艺术形式趋向豪迈,强调雄厚,雕塑更趋完美。
d.面积较之于前朝更为广阔。
e.早期园林样式的出现,建筑、植物,动物俱备。
f.从皇族走向贵族私家。
g.私园趋向显示财力。
手法以及园的形式、内容等与帝王苑囿都极其相似。
◆建筑上: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砖石拱券用于地下东汉明帝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园林生成期的特点:a.主流是皇家园林。
b.功能从狩猪生产到游憩观赏。
c.设计粗犷。
d.崇拜自然。
转折期人的觉醒:建安文人-文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一魏晋皇家园林●邺城:1.华林园一一皇家园林规模最大2.曹魏的铜雀(爵)园一一皇家园林,略具“大内御苑”性质,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3.龙腾苑――●洛阳:芳林园、华林园。
洛阳仙都苑,苑中山水象征五岳、四渎、四海,为“移天缩地在君怀”模式之始。
齐后主高纬做“贫儿村”。
北魏洛阳规划●建康:华林园、乐游苑。
●后赵石虎于华林园中移植大树设施●二.魏晋私园:●城市私园北:张伦的宅园一一大假山一一景阳山南:玄圃一一塔开始出现。
特点:a、设计精致化趋向。
b、规模小型化趋向。
●别墅园(别山、山居):西晋石崇一一金谷园;谢灵运庄园一一《山居赋》。
●魏晋寺观园林:魏晋佛教传入,佛道盛行一一庐山东林寺。
●魏晋其他自然山水园:公共园林一一兰亭。
亭:汉代本是驿站建筑,到两晋演变成一种风景建筑,提供了遮风蔽雨、稍事坐憩的地方,也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逐渐又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粱后游墙开始出现。
“园林”一词已开始出现在当时的诗文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我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
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北魏《洛阳伽蓝记》杨炫之是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
文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记载其演变盛衰,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
三.转折期皇家园林特点:(参周维权书中总结亦可)1)园林规模由大变小。
2)园林造景由过多神异色彩转为自然文化。
3)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写实与写景相结合。
4)建筑与其他要素密切谐调。
5)园林规划设计由粗放到细致。
6)皇家园林游赏活动成为主要、甚至唯一功能。
7)私园异军突起。
8)寺观园林开始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全盛期长安和洛阳两地的园林,是隋唐时期全盛局面的集中反映。
大兴城(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宇文恺1.隋唐的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三种类别的区别就比较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则布局特点也比较突出。
大内御苑—城内,附廊一一禁苑(三苑)、大明宫、兴庆宫、洛阳宫(唐)。
行宫御苑—近郊,办公休养一西苑(洛阳,隋炀帝,历史上仅次于上林苑)。
离宫御苑—远郊,休养一华清宫,九成宫,翠微宫。
2.土流园林:隋时产生,私家园林的一种特殊风格,由士人刻意经营的附有自感情色彩.3.山池院:隋唐长安城市的居住坊里的宅园或游憩园,规模大者占据半坊左右,多为皇亲和大官僚所建。
4.山亭院:唐代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
5.唐城市私园代表—洛阳白居易—履道坊宅园—《池上篇》。
关注白居易,柳宗元唐代私园的特点:前宅后园的布局,也有园宅合一。
6.别墅园在唐代统称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也叫做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
唐代别墅园建置,大致分三种情况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平泉庄一洛阳一李德裕一异花奇石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庐山草堂一一庐山一一自居易一一《草堂记》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辋川别业一陕西蓝田一王维一《辋川集》、《辋川图》一天然风景取胜。
嵩山别业一一嵩山一一卢鸿。
7.白居易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
唐代文人园林的假山,以土山居多,也有用石间土的土石山,纯用石块堆叠的石山尚不多见,但由单块石料或者若干块石料组合的“置石”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