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于物。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个短语,一幅画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动作细节见心性)下片赏析: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
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惜流年,悲不遇)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吊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刺时政)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感世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板书: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
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
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楼静思)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
(刘潜夫)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歌,自击节。
遍问客,必使摘其疵。
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
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童子何知,而敢有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
'稼轩促席使毕其说。
珂曰:‘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
'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大夫也,实中予古痼。
'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按住Ctrl 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3、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