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控部培训文件

品控部培训文件

品质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的英文是Total Quality Control,所以简称为TQC。

它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最早起源于美国。

我国自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成效,这为1988年颁布《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标准的贯彻和实施又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条件。

国标中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须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人做好本职工作,通过抓好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把过去的以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以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作业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以达到保证和提高产品种质量或服务质量的目的。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

因此,必须把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上自厂长,下自工人,人人关心产品质量
和服务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加质量管理,只有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要实现全员的质量管理应该注意抓好三个方面:
(1) 必须抓好全员的教育工作,加强职工的品质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促进职
工自觉地参加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政治素质,以求适应深入开展的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

(2) 要制定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责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
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

(3)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尤其是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
工的聪明才智和当家作主的进取精神。

这是解决质量问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素质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了从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

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

要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不仅要管好生产或作业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管理好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

把产品质量有关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

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

为此,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体现如下两个思想:
第一,树立以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

优良的产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制造出来的,而不是靠事后的检验才决定出来的。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后预防”上来。

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把不合格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用户有内部与外部之分:在企业内部,要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努力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思想。

要求每道工序的工序质量,都要经得起
下道工序“用户”的检验,满足下道工序的要求。

在企业开展的“三工序”活动:复查上道工序的质量,保证本道工序的质量;坚持优质、准时为下道工序服务。

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全企业”的含意就是要求企业各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

每个企业中的质量管理,都可以分成上层、中层和基层的质量管理,其中每一层都有自己质量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

上层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制定出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政策和质量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中层管理则要实施领导层的质量决策,运用一定的方法找出各部门的关键、薄弱环节或必须解决的重要事项,再确定出本部门的目标和对策,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对基层工作进具体的业务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格地按标准、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完成上一级分配下达的工作任务,相到间进行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协助,并结合岗位工作,不断进行作业改善。

再从质量职能上看,产品质量职能是分散要全企业的有关部门的。

要保证和改善产品质量,就必须将分散在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都对产品质量负责。

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是提高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企业有关部门都要参加质量管理。

从上述两个角度来看,全面质量管理就应是全企业的管理。

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管理,增强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产工人在现场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工人是企业的主人,每一个生产工人(即操作者)都担负着一定的工序加工任务。

而操作者的技能、工作质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

生产工人应认真执行本岗位的质量职责,坚持
“质量第一”,以预防为主、自我控制和不断改进思想和方法,把保证工序加工的符合质量作为自已必须完成的任务;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序加工的合格率和一次合格率,以优异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使下道工序或用户满意。

在现场质量管理中,生产工人要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熟悉设计图纸、内控标准和工艺,正确理解和掌握每一项要求,分析达到要求的可能性和
存在的问题。

(2)按图纸标准和工艺要求,核对原材料、半成品,调整规定的设备、工具、量具、仪表等加
工设施,使之处于完好状态,严格遵守工艺纪律。

(3)研究分析工序能力,预防和消除异常因素,使工序处于稳定的控制状态,对关键部位或关
键质量特性值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4)定期按规定做好加工原始记录及合格率,一次合格率的记录与统计,并将其同规定的考核
指标比较,进行自我质量控制。

(5)研究提高操作技能,适应质量要求的需要,练好基本功。

(6)严格“三按”生产,做好“三自”和“一控”。

“三按”是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生产。

“三自”是工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查,自已区分合格与不合格的产品,自己做好加工者、日期、质量状况等标记。

“一控”是指控制自检正确率。

自检正确率是专检人员检验合格数与生产工人自检合格率的比率。

操作者应力求自检正确,自检正确率达到 100%。

(7)做好原材料、半成品的清点和保管。

做到按限额领料:专料专用;余料、废料及时退回。

严防混料,严防材料变质。

(8)搞好设备、工夹具、模具和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和正确使用,坚持贯彻关键部位的日点
检制度。

(9)坚持文明生产,做好经常性的整理、整顿、清扫和定置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操
作方便做到工作场地、设备、工具、材料、半成品、成品等清洁、整齐;走道通畅,消除造成产品磕碰、划伤、生锈、腐蚀、污染、发霉的一切可能因素。

(10) 做好不合格品的管理。

对已经产生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

对于不合格品要
做好记录、标志,按规定予以报废、降级、筛选或按规定程序经核准后,予以返修或回用。

要严格防止以次顶好,将不合格品作为合格品处理。

同时,对不合格品进和行统计分析,查清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争取减少不合格品,预防不合格品的再发生。

(11) 坚持均衡生产,正确处理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高速度,做到日
均衡、时均衡。

不应为赶任务而不顾质量。

(12) 积极参加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不断开展现场改善活动。

每一生产工人都要树立不断进取
的思想,永不满足已取得的工作成绩;要不断努力去寻找、发现本岗位的不良、不稳定、不均衡、不充分,不合理的现象或问题,制定新的进取目标,挖掘潜力,不断提高符合性质量水平。

发行日期:2003.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