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邹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
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②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1)带“我”摘艾叶;荒年做艾饼(2)①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
②“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充分表达出“我”对老屋的亲切之感。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嗔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C(5)“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
”这句话暗示玉佩已被卖掉,换回来米面。
为后文没找到玉佩作铺垫(或:与后文没找到玉佩相照应);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
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此题要注意抓住奶奶所做的事,注意与为文章的写作顺序保持一致。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赏析句子时首先考虑运用了描写,还是使用了修辞,或者词语运用准确,然后结合句子的含义内容进行赏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后辨析和信息筛选的能力。
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
奶奶不愿家人为此愧疚和遗憾,不是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故选C。
(5)本题是对文章中伏笔这一写作手法的及其作用的考查。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
“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
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
”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
故答案为:(1)带“我”摘艾叶;荒年做艾饼(2)①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
②“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充分表达出“我”对老屋的亲切之感。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嗔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C(5)“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
”这句话暗示玉佩已被卖掉,换回来米面。
为后文没找到玉佩作铺垫(或:与后文没找到玉佩相照应);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点评】此题考查小说的阅读。
(1)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做此类题,先通读课文,然后筛选重点段落,把重点段落进行合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概括,逐步缩小范围。
注意关键段落第二,六段。
(2)此题考查关键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从句子的写作技法上分析,还要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最后从表情达意方面去分析。
通常答题的方式为: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或表现了什么。
(3)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根据本题要求,从神态和表达的情感分析,联系上文“奶奶自言自语小声”“红晕”可以看出奶奶不是严厉的责备,而是故意娇嗔的样子,再分析吹竹笛为何会有红晕,对竹笛为何有一定的情感,就能回答表达的情感。
(4)此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做此类题,先读选项,再结合短文判断,可采用排除法,对一些不确定的选项,在文段找到相应的位置,再认真分析理解。
(5)此题考查文章的伏笔。
做此类题,首先要知道伏笔的意思,然后要找到文中伏笔的位置,一般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伏笔往往一笔带过,貌似闲笔。
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村槐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
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
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
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
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
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
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
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
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
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
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
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③尔后,在熏风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
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
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
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
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
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
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
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
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酒呢!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
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
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
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
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
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
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