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 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
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
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
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
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
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
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 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
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 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
知者不惑是指君子应当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严谨求实的学风。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般的器皿,只能做一种用处,而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宏富的学问,无所不通。
所以孔子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除了广博的学识,孔子还要求君子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就是要求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要采取保留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能信口开河,胡说一通。
君子必须谨慎,对于他所说的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可见孔子对君子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也是非常重视的。
谦虚逊让是严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而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
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的问题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除此之外,孔子还再一次强调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一个人如果能遵循着三戒”,“三畏”,“九思”去做,那就可以完成君子的德行了,这与“修己以敬”是一致的。
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都能修成君子之德,那么人际关系就能和谐,人的欲望就能得到合理的节制,天下就会实现大同之治。
对于君子,孔子不仅是停留在口头教导上,而是言传身教,以具体的生活现象展现其君子风度和圣贤风格。
孔子的日常起居、言行、仪表等方面各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是遵守礼仪,做人处事循规蹈矩,一言一行、时时处处以礼的规范为标准,真可谓非礼勿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做。
二是中德体仁,孔子以古圣的行为为楷模,尽可能在自己的行为中展示仁德的内涵与风貌,吃饭,睡觉,坐车无不如是。
三是孔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讲究规范,认真谨慎,因此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行什么礼,都很到位,从不马虎,这也体现出他的人品。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直维系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君子是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孔子的君子观同样也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历代人,引导并激励着我们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断努力奋进。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
在修行的层次上《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之类。
而“君子”是《论语》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出现的频率极高,根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7次,涉及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实际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
在我看来,君子具有择善固执、温柔敦厚、谦逊有礼、勤勉好学、正直坦率的品行风度。
趋于理想人格的君子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本质上又带有悲剧的意味。
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矣”流露出君子、儒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入世心态。
他们是一群积极而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以身作则,躬行君子。
甚至能够舍弃性命只为人们谋求福利。
君子之道在中国古往今来,盛行不衰,是众多文人志士力求达到的修行境界,是心中挥之不去、魂牵梦萦的高洁的梦想。
当下,正值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受西方思想的冲击与消解,在重新构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时我们传承的君子风度尤为重要。
那么,何为“君子”呢?我有以下阐述。
一、君子择善固执礼记?中庸》载:“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择善固执表现为对认为正确的善的事物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
此处中”是指人心对善的要求(亦即是仁),“用”指“择而固执之”。
人心所要求的“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之实现。
择”所需要的是智”,“固执”所需要的是“勇”,君子的择善固执是中庸”即人之道的折射,它表现为“时中”,亦即“随时以处中”,这要靠“智仁勇”兼备才能达到。
正由于择善固执是出于一个人的“诚之”,合乎为人之道,所以可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在此,“尽其性”即是指择善固执到达极点。
因而“人之性”显然是“向善”的, 择其善而固守之也便是自然而然的率性所为。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拥有择善固执的品格是很不易的,它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来支撑。
唯有坚定的从善的信念才能做到“君子坦荡荡”才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才能“不忧不惧”“内省不疚”。
只有兼具聪慧的头脑、无畏的勇气和善良正直才可以成为择善固执的君子。
二、君子温柔敦厚子张说:“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普通的人;夸奖好人,同时也怜悯那些无能的人。
如果我是个很好的人,那对人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如果我是个不好的人,人们将会拒绝和我交往,那我怎么可能去拒绝别人呢?”(原文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缺乏教养,比较任性的话,就会显得粗俗野蛮,如果拘泥于繁文缛节,看起来矫揉造作的话,那又会显得十足的虚伪,只有既保持淳朴的本性又接受文化的熏陶,既朴实真诚又懂礼貌,有节制,才能称得上君子风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论语》的描述中我们能大致勾勒出君子温和平静宽容敦厚与人为善的性格特征。
这种气质使人远望觉得威严、近之相处又感到亲切、观其言行又很正气凛然、严厉的样子(原文为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这都是内心有所坚持的呈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龙《书剑恩仇录》)是现代人对君子刚柔兼具形象的假想。
二、君子谦逊有礼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即是说君子以仁义为 根本,用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表达言论时谦恭有礼貌,意气勤勤恳恳、诚信的完成需做 的事这便是君子的作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引自《论语•八佾》)说的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 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
这样 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
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子谓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谦逊),其事上(侍奉君主)也敬(谨慎),其养民 也惠(有恩惠),其使民也义(合乎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