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读写综合】“变形记”读写基础一.经典引路八月槎旧说天河与海通。
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
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尽夜。
去十余月,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
』竟不上岸,因还如期。
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
』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思考:文言文中记录了哪个神话传说?二.基础过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个小题。
①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联A ,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ɡ),后历经北宋、明、清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联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言简意赅,意蕴丰富,雅俗共赏。
它营造出来的诗化的氛围像阳光一样,照进每一个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一些古镇,我们看到的民间对联,虽然在格律上不那么讲究,但切合百姓实际,与古镇的环境B ,C 。
比如一个作坊的对联“打金打银打世界染山染水染江山”,看了就不由得喜欢,喜欢里面透着的那种粗犷和豪气。
②古往今来,对联一直被誉为“诗中之诗”,蕴含其中的修辞魅力令人称奇。
不少妙联的创意都直接与汉字有关,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或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
我们把这种艺术手法称为“汉字修辞”。
其中有这样几种:一、析字,分为拆字和合字两种。
如拆字联“闲看门中木思间心上田”,上联拆首字“闲”为“门中木”,下联也对应地拆首字“思”为“心上田”。
又如合字联“少水沙即现是土堤方成”,上联合“少水”为“沙”,下联也对应地合“是土”为“堤”。
二、嵌字,即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巧妙嵌入有特定意义的汉字、历史典籍或人名掌故等。
三、异字同音,即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对联中。
四、回文,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
这些“汉字修辞”的运用使对联具有组合精巧、构思奇特、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③其他修辞手法的魅力也令人拍案叫绝。
如以下几联:【甲】郑板桥故居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乙】固原六盘山联“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丙】桂林阳朔联“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丁】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都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拓展了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情趣。
【链接材料(异字同音联的故事)】一天,苏轼带着小他两岁的弟弟苏辙游巫山。
山上一位老道听说有“神童”之称的苏轼来了,便想当面考考他。
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 A?”老道连连称妙。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
”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 B?”苏轼和老道听了齐声叫好。
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1.对文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zǎi ɡāi fēn kuànɡB. zài hé fèn ɡuǎnɡC. zǎi hé fèn kuànɡD. zài ɡāi fēnɡuǎnɡ2.阅读第①段,根据语意,在横线A、B、C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家喻户晓相得益彰显然比某些文人某些不接地气的创作的对联更能打动人心B. 家喻户晓相辅相成显然比某些文人创作的某些不接地气的对联更能打动人心C. 源远流长相得益彰显然比某些文人创作的某些不接地气的对联更能打动人心D. 源远流长相辅相成显然比某些文人某些不接地气的创作的对联更能打动人心3.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对下列对联中“汉字修辞”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分析:上联拆“冻、洒”二字,下联拆“切、分”二字,在拆字的同时,又巧妙营造出“冻雨洒窗”“切瓜分客”两个情境,实属难得。
B. 妙人儿倪家少女大言者诸葛一人分析:综合运用了拆字与合字的方法,上联将“妙”字拆为“少”“女”,下联合“言”“者”为“诸”,一拆一合,相互映照,别具情趣。
C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分析:这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
“天然居”是北京的一家酒楼,“云隐寺”位于杭州。
上联与下联都可顺读、倒读成文,并兼顾对仗,堪称佳作。
D. 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分析:这是老舍先生精撰的一副名联。
素园指韦漱园,近代著名翻译家;陈瘦竹是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
联中“陈”、“谢”既是姓氏,又可作动词:“陈”为陈设,“谢”为致谢。
该联构思精巧,既有嵌名之趣,又不失双关之妙。
4. 阅读第③段,对其中四副对联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联赋予春风、夜雨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悦耳,春雨的细密、迅疾、清凉。
B.【乙】联用“三千丈”、“百二重”的夸张表述,突出了六盘山山峰的高峻和形势的险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C.【丙】联把宛转回环、清澈碧绿的江流比作“青罗带”,把平地崛起、如莲似笋的山峰比作“碧玉簪”,形象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D.【丁】联上联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如果有恒心,不必每天起早贪黑;下联说一时勤奋、一时懒散是最不好的,从正反两方面突显了治学要持之以恒。
5.阅读链接材料,根据故事情节和对联的知识,在横线A、B处依次填入合适的下联,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何花能如荷花雅何叶能如荷叶圆B. 何叶能如荷叶圆何花能如荷花雅C. 何水能如河水清何叶能如荷叶圆D. 何叶能如荷叶圆何水能如河水清6.校本课程《走近楹联》开设后,同学们读联、背联、赏联,尽情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享受学习楹联文化的快乐。
在一次“走出校园,广阔天地学楹联”的活动中,老师请同学们用一副对联说说学习楹联的收获或体会,下列回答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A.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B. 书香校园厚学养楹联文化润心田C. 行尽百川才晓江河之美读破千联方知语言之奇D. 人间百益,不及读书半分妙尘世千好,未如品联一段香答案1.D2.C3.B4.A5.D6.A解析1本题型的设置重点在于考查字音。
载[zǎi]年;岁:千~难逢。
三年两~。
记录;刊登;描绘:记~。
连~。
转~。
载[zài]装,用交通工具装:~客。
~货。
~重。
~体。
装~。
满~而归。
充满:怨声~道。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姓。
言简意赅yán jiǎn yì gāi简:简练;赅:完备、完整。
言语不多,但意思包括无遗。
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整。
氛围fēn wéi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人们在欢乐的~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粗犷cū guǎng粗:野,犷:粗鲁。
(2)'豪放;豪壮粗犷的笔触。
(3)粗大,粗壮声音粗犷2本题型的设置重点在于考查成语的辨析和语境义。
我们看到的民间对联,虽然在格律上不那么讲究,但切合百姓实际,与古镇的环境相得益彰(配合起来更好)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源远流长: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相得益彰:相得: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相辅相成:辅:辅助。
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3大言者诸葛一人分析:综合运用了拆字方法,上联将“妙”字拆为“少”“女”,下联“大”字拆为“一”,“人”。
4【甲】郑板桥故居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甲】联赋予春风、夜雨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悦耳,春雨的细密、迅疾、清凉。
春风的温暖、悦耳对象的特点错了,“放胆”用拟人手法形象的描绘了春天春风拂柳,细雨润物的景象。
5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山对水,好对清。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6 B.书香校园厚学养楹联文化润心田C.行尽百川才晓江河之美读破千联方知语言之奇D.人间百益,不及读书半分妙尘世千好,未如品联一段香有学习楹联的收获和体会。
标注【知识点】基础知识三.古诗文阅读(一)古诗阅读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上的街市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④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对诗歌实写和虚写部分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①节是实写,②③④节是虚写B. ①②节是实写,③④节是虚写C. ①②③节是实写,④节是虚写D. ①②③④节都是虚写2.下列对诗歌思想和艺术成就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清新的语言B. 和谐的韵律C. 纯真的理想D. 迅疾的节奏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互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
B. 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
C. 间接隐含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直接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
D. 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
答案1.A2.D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清实写与虚写的能力。
实写就是写眼前的,虚写就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第一节是作者由现实生活中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属于实写;第二节写想象中的街市,与人间街市一样有店有物,但又比人间的“珍奇”,且富足无比;三、四节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所以答案是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和艺术成就的理解。
本诗中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据此可以D选项有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选项中“直接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有误,对于现实世界的黑暗的不满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反衬出来的,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