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政治与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第一课第一节:商品和货币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商品的概念;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2)使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含义、职能;通货膨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管理和运用好自己掌握的货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观念、开放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

(2)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例证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教材,介绍这本书的大体框架,需要学会哪些知识。

课程安排是怎样的。

告知学生这是中职学生学习公共政治课程的入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了解。

书本的知识较为简单易懂,鼓励学生有信心学好。

引导学生过渡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本课程是从经济入手,提问学生由经济会联系到哪些东西、哪些现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逛超市、物价上涨……)
新课讲授:
一、商品
1、什么是商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

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

引出本小节的知识点: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提问】在商品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答是哪两个。

【学生活动】回答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交换、劳动产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向学生举例诸如商场里的零食、衣服、手机等,原始社会时期自己制作的打猎工具,以及大自然中的空气、水等,哪些是属于商品,哪些又不是属于商品?为什么?随后向学生讲述一个最近的新闻,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前段时间(2012年8月11日)的新闻中,著名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在南京一场环保宣传活动中透露,他将于9月17日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

那么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否属于商品呢?
【学生活动】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此处的空气属于商品,因为收集新鲜空气的活动即使在从事劳动,符合其中的一项标准,它是属于劳动产品。

其次,陈光标收集到的新鲜空气不是给自己用,而是准备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市场上用于销售,符合其中的第二项标准,即它是用于交换的。

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属于商品。

最后提示学生多关注新闻,并且透过新闻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个新闻属于呼吁环保性质的新闻,
同时蕴含着经济学的知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教师活动】:在理解了什么是商品之后,我们来学习商品本身具有哪些固有的性质,这也是我们课本中讲的商品的基本属性。

让学生思考:面包、衣服、书本等这些商品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针对上述展开回答。

【教师小结】(1)上述商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有用性,即,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布匹,做成衣服可以遮体御寒、做成抹布可以搞卫生、做成窗帘可以遮挡阳光。

而且同一种物品,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这根粉笔,我们可以用来写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来敲醒正在瞌睡的学生。

但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使用价值并非商品的特有的属性,即使是普通的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

(2)我们都知道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应该用于交换,交换相当于两个价值等量,双方才愿意交换。

比如说:我用我的这本书换你的手机,你愿意吗?因此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第二个属性。

【教师讲解】商品的两种属性存在何种的关系?
(1)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废品),虽然花了劳动生产出来,但是它形成不了价值,因此该东西就不能成为商品。

反过来,仅仅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大自然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没有价值,因此它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对矛盾体,二者不可兼得。

就像我们购物一样,我们是想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交换付出价值。

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它是想获得利润,即想获得商品的价值,那么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教师总结】带领学生回顾这一小节的知识,同时引出下一小节的内容。

向学生抛出问题: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那交换时需要用到什么东西?学生大概会回答:钱。

随后引出货币的教学内容。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
【教师活动】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

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课堂活动】讲到货币的演变,请学生进行一个课堂活动:穿越到古代,分片段扮演那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进行交易的。

再到现代的人们是怎样交易的。

【教师小结】从上述的模拟扮演中,仔细讲解,引出货币演变的几个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纸币。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