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无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无答案)

2018年秋部分学校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干涸.(hé) 气概.神采奕奕.(yì) 骇.人听闻B.蹒.跚(pán) 炫.耀怪诞.不经(dàn) 大相径.庭C.嗔.怪(chēn) 匍.匐哄.堂大笑(hōng) 见异.思迁D.蜷.伏(juǎn) 禁锢.拈.轻怕重(niān) 麻木不人.2.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黄色的花,白色的花,紫色的花而,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A.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B.高洁淡雅热烈深沉浪漫C.热烈深沉淡雅高洁烂漫D.深沉热烈淡雅高洁浪漫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A.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它是商朝时代的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遗迹。

B.锦里沟景区由环湖风情体验区、峡谷游览区和寨王文化展示区三个部分组成。

C.湖北大鼓起源于黄陂,是流行于鄂东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

D.雪花飘落,满山洁白晶莹,清凉寨的冬天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有着现实生活的影子。

比如他身上有着猴子的特点:外表上长毛,有尾巴。

性格上机灵,顽皮,好动。

B.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C.《镜花缘》前半部分想象瑰丽,人物鲜明,创作较为成功;但后半部分偏于展示作者学识,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够成功。

D.“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二、(共9分,每小题3分)完成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楹联趣话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

比如《诗经。

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兩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

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

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

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祧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祧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杂话》载,太祖朱元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

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圆墅等。

而按字數来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

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

⑥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⑦一曰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

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时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

⑧对联作为-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 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5.下列对“对联”和“春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对联又称作楹联或对子,是一种习俗,这一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对联可以按多种方式来分类,它既可按应用类型来分类,也可以按字数来分类,还可以按表现形式来分类。

C.春联又名“桃符”,古书中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

D.对联是汉族传统文化之一,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既要使对联习俗在华人中传承、流播,也要让它在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传承、流播。

6.下列对“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是对联的源头,但是早期的对仗或偶句,例如“普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不能说是对联。

B.唐人王勃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号称“千古绝唱”的经典名联。

C.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所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D.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春联的样子就和现代没有多大区别了;清代,对联更加兴盛;直到现在,对联仍随处可见,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7.下列对“对联的形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联形式多样,不仅有春联,还有喜联、寿联、行业联等多种形式。

B.对联创作需遵循平仄规律,每一个字在平仄上都必须严格相合。

C.对联除为达到某种特定效果而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D.对联上下联的语义必须相互衔接,而不能重复。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猫号齐奄①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

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②于龙乎?不如名曰‘云’。

”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

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

”又客说之曰:“大风概起,维屏以墙③,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雏鼠穴之,墙斯圮④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⑤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⑥猫也。

猫即猫耳,何为自失其本真哉?”[注释]①齐奄:人名。

②尚:崇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

③维屏以墙:用墙来遮挡。

维,用在句子开头的语气词。

屏,避挡.④圮(pǐ):塌坏,倒塌.⑤东里丈人:丈人,老人家。

东里大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⑥固:本来。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奇.之,号于人奇: 以....为奇,认为...奇特B.又客说之.曰之:助词,相当于“的”C.云霭蔽.天,风倏散之蔽:遮蔽D.维鼠穴.之穴:打洞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A.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口龙猫。

B.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

C.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

D.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齐奄家里养了一只猫,他告诉别人说猫的大名是“虎猫”。

B.有客人认为云不敌风,所以叫这猫“云猫”不如叫它“风猫”。

C.有客人认为墙很牢固,所以应该叫这猫为“墙猫”,而不应该叫它“鼠猫”。

D.文章告诉我们: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重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为人处事亦是如此。

四、(14 分)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猫即猫耳,何为自失其本真哉?12.填空。

(6分,每空2分)(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诚子书>)(3)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13.回忆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有关内容,说说文中的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条回答,不少于2条。

(2分)14.《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写了“父亲”要“我”在看赛会前背书的事。

鲁迅先生写这件事时,对于“父亲"做法的态度你能感受出来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2分)五、(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雨衣每每一到雨季,我便发愁。

老大、老二两个孩子上学,一个骑自行车,一个靠双腿。

一下雨,便狼狈不堪。

骑车那个,一手撑伞,一手扶把.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歪歪斜斜地前进,着实危险万分。

走路的那个呢?那沉重如石的大书包,原本就是一大负荷,这会儿还要腾出一只手来拿伞,正是“顺得哥来失嫂意"。

跌跌撞撞地到了学校时,人和书包,齐齐都湿了。

最近孩子他爸出国公干买了两套雨衣回来。

长袖上连着盖头帽子,裤长及踝,银灰色的,闪闪发亮。

让他们试了试,居然非常合身。

两个人笑嘻嘻地把雨衣收进衣柜里,从此心里都热切盼望着老天早降甘霖。

终于天从人愿,一日大雨滂沱。

一大一小,欢天喜地地穿上崭新的雨衣出门去。

放学回家时,天已放睛,天上那朵朵鸟云居然浮到他们脸上去了,撅着嘴,不约而同地投诉,那件新雨衣使他们成了同学的笑柄,都说同学们笑他们是“太空人”,是“外星人”。

我不以为意,讪讪地应道:“就算是吧,又有什么不好!”第二天早上,又是凄风苦雨,说好说歹,兄弟俩都不肯再穿那雨衣。

大的说:“我等等吧,雨会停的.”小的说:“我拿伞,或者用报纸遮头也可以。

”唉,年纪这么小,便为了他人笑闹的语言而让自己蒙受生活的不便,以后在长长的人生道路上,又如何去抵挡那煨了毒药的风言风语和那灌了毒素的闲言闲语!室外风在呼啸,雨在狂下,我拿着雨衣,苦口婆心地劝他们穿。

一声声劝应的却是一声声不。

躺在被窝里的孩子他爸,这时再也忍受不了,他暴喝一声:“穿!”两个小子,看到爸爸铁一般硬的脸色,噤若寒蝉,穿上两衣,一前一后,走出了大门。

噫,我说了千百句,说不动,孩子他爸一个字,便有需霞万钧的效力!由此可见,一家之内必须一柔一刚,一慈一严,才能相辅相成地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