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之外无文字第壹章·月有陰晴圓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苏轼在密州做太守,月圆中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第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和第二个问题“今夕是何年?”,意思是连贯的,不过因为要按照词调安排,把酒问天就必须在第二句。
明月几时有,不是问明月何时在夜空中升起,而是问这月儿从多么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可见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
在这里,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把酒望月》,开头是“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可以说东坡的开头两句就是从李白的诗中脱胎的。
李白的诗句中还说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从古至今,每逢这样的佳节,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在月下对酒当歌。
此时立于此地,往前看,古人不见,明月长存,往后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太白与东坡,在才华、气质、性情、遭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自然在对月当杯之时,有相似的思想感悟。
看着月亮上斑驳的影子,极其自然的就会想到月中的广寒宫、玉兔嫦娥这些美丽的神话,李白当日是如此,苏东坡的肚子里也装满了故事。
他想着想着,也许想起了另外一桩奇妙传奇来。
小说里托名牛僧孺有一次偶然走到一个地方,因请求借宿一宵,却无意中会到了古代的许多美人,王嫱、绿珠、杨贵妃等等都在。
美人们都作了诗,而且要牛僧孺也作一篇,于是他写道:"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东坡诗里那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来历了。
牛僧孺的诗,本来是运用《诗经》里面"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词句,不是没有日历,所以不知道今儿晚上是哪一天,而是表达了作者的极为惊喜的感情的话,联系这些,我们才能懂得苏东坡的那句词的真正意思。
正因为如此,东坡才接着说,我也要"乘风归去",到月府里去看一下。
那里真不知有多么美丽多么有趣啊!天上宫阙,是豪华的琼楼玉宇,是想象中的仙境,面对这样的仙境固然很美妙;人的感觉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我欲乘风归去”,好像体重都没有了。
“乘风”这两个字,用得很潇洒,好像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
这可真是飘飘欲仙了。
苏轼这时,政治上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比之后来所受的打击,还是很轻微的。
故此时的他,很容易进入浪漫的想象境界。
有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
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说:“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
’”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应该是飘飘有神仙之感,精神上相当放松的。
但是,苏轼毕竟不像李白那样,一旦幻想起来就忘记了现实而游仙起来。
他是很现实的,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天宫太远、太高、太冷,不一定适合人居。
那么不去天上,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不也是挺美好的吗?这个“起舞弄清影”,关键在于一个“弄”字,就是玩弄,也就是游戏。
这样的诗意,是从李白“对影成三人”转化而来的,但是并不像李白那样是为了表现孤独,而是为了表现自身的潇洒。
就这样,苏轼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既醉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
有矛盾,有彷徨,才有特点,才精彩。
词的下半首,开头两句:"转朱阁,低绮户",便换了一副笔墨,变为深婉细致了。
"转",古时凡写光阴的暗暗地、缓缓地、令人不易察觉地移动前进,都用这个"转"字。
这一转,就从天上转到了人间。
接着月已平西,渐渐斜下去,没入长夜。
仅仅两个小字眼,精炼之极,传神之极!"朱阁",就是红楼;"绮户",是雕镂精美的窗桶扇。
这里是说古代闺门秀女的居处。
现在有人以为,"照无眠"是作者自己写自己的"欢饮达旦",一直没睡,我想是不对的。
欢饮达旦,绝不能用"无眠"这个词语来形容;再说作者也绝不会把他自己安插到"朱阁""绮户"里面去的。
东坡用这一笔,是泛写节日里有的人庆幸欢乐;有的人却对景伤情,正是古人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而作者关切的,要写的,正是这后一种人。
"照无眠",这一笔便把皎洁的美丽的月宫仙女和想象中的人间女郎,都融合在一起了。
"无眠",写出了女郎因心怀离别之情,她对此佳节良宵,辗转不寐,大睁着两眼,直望到月光低得平射进绮丽的窗户。
苏轼的原题里曾有"兼怀子由"的话,就是说,他在写诗时有怀念他弟弟苏辙的含意,但是,我们在他词里看到的,却不仅仅是那样一点兄弟之情,他的思想仍是一贯阔大的,绝不是一个小小的个人的形象。
由此,这才转到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明月啊,你心中是没有什么愁恨的人了吧?可是为什么你却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反而清光越发皎洁呢?难道你不能使人间没有离别,而在亲密的人们团圆的时候,再凝辉飞采,能这样那不是更好吗?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愿望,但愿人间都无愁恨,所有人们都是幸福快乐的。
但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苏东坡也深深知道这只是一种空想的善良的愿望罢了。
自古以来,人有悲欢离合,苦乐辛酸;月有阴晴圆缺,天时不定,哪里能有都永远配合得尽如理想的条件呢?愿望既然难以实现,那我们就只有从对事物的认识上去解决吧。
他想起了古人谢庄《月赋》的名句:"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于是他写下了自己的祈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意思是说,我们只愿亲密的人永远都活着,纵然不能在佳节里得到团聚,那么千里虽遥,但能共同仰望这一轮明月,享受这美好的境界,也就非常满足了。
第貳章·倚杖聽江聲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谪至黄州。
他在离江边不远的地方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还把它叫做“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边是“苏东坡”之名的由来。
对于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政治迫害的苏东坡来讲,这是劫后余生,他深埋内心的愤懑和痛苦,相反地表现出一种旷达,一种不屑于世事的浪漫主义精神。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东坡在黄州,一次与数客江上夜饮,即兴乃作歌辞‘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
翌日,坊间纷传子瞻夜作此辞,将冠服挂于江边,拏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既惊且惧,以为失罪于人,急忙前去拜谒,而子瞻鼻酐如雷,犹未醒也,徐君猷悬着的一颗心也就放下来了。
《避暑录话》中提及的苏东坡“夜作此辞”,便是东坡名词《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h 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于是,他依着拐杖,倾听那昼夜不息的滔滔江流。
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
你看,他醉也好,醒也罢,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
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
因为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倚仗听江声”,这个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内容。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突兀而起的喟叹,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平静。
妙在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议论中充满著哲理意味。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
“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
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
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
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著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
正如前人所说。
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
它意蕴丰富,富有启迪、暗示作用,象征著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
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