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2019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大米发生霉变B.冰融化成水C.木材变成木炭D.葡萄酿成美酒2.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滴加液体C.加热液体D.读取液体体积3.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B.井水C.蒸馏水D.自来水4.小李学习了水的有关知识后,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起吸附作用B.该净水器可以降低自来水的硬度C.该净水器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D.该净水器可将自来水变为蒸馏水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氢气B.氯化钠C.水D.二氧化碳6.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B.酿制美酒﹣﹣分子本身发生改变C.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D.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7.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B.C.CD.8.“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C.分子的体积变大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9.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伐薪烧炭南山中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0.人们在阳光照射的树林里,会感到空气特别的清新,其原因是树林里有极少部分的氧气被转化成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臭氧(O3).下列关于臭氧和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B.它们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C.它们同属于一种物质D.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二、填空题(本题5小题,共46分)11.如图1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1)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a、b 两玻璃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图2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①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②结合实验现象,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3)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2O”的实验现象是.12.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开展O2、CO2的实验室制取和有关性质的研究.(1)写出A、C装置编号仪器的名称:①,②.(2)甲同学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在B装置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观察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填现象).(3)乙同学要用KMnO4固体来制取O2,应选用图中的装置(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完成“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的基础实验后,他还想进行蜡烛在不同浓度的氧气中燃烧情况的探究,现要较简便地获得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应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是.13.现有水、氢气、干冰、氧气四种物质,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用化学式填写,不重复).(1)常用作致冷剂是;(2)用作火箭高能燃料的是;(3)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4)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14.把握微观世界,了解构成物质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1)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通过该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答一条即可)15.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上述叙述中:(填序号);是化学性质;是物理性质;是化学变化;是现象;是用途.三、探究题(本题1小题,共12分)16.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2)若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若装置B中反应太剧烈,为使反应变缓,可采用的措施是将B装置中的仪器①换成另一种仪器,则它的名称是.(3)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装置(填序号),若使用装置H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填“e”或“f”)管口通入.(4)实验室采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常温时制取二氧化碳,则发生装置应选择,若用F装置(装满水)来收集并测定所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则气体应从(填“b”或“c”)管口通入,将水排入G装置,结果发现所测体积偏小,原因是,请提出改进措施.四、推断题(本题1小题,共12分)17.A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人类生活离不开它.它通过电解生成气体B和气体C,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一种红色粉末D在B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E,并放出大量的热.当B和C点燃时又生成A.试推断它们是什么化学物质(写化学式):A ;B ;C ;D ;E .并写出B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015-2016学年××市武夷山三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大米发生霉变B.冰融化成水C.木材变成木炭D.葡萄酿成美酒【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大米发生霉变的过程中有有毒的新物质黄曲霉素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木材变成木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木炭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葡萄酿成美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2.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滴加液体C.加热液体D.读取液体体积【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要严格按照基本操作进行实验,否则会造成误差和危险.【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一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容易发生火灾,故A错;B、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要竖直悬空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更不能与试管接触,故B错;C、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要预热,故C错;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酒精灯的点燃方法,胶头滴管的用法,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量筒的读数方法.3.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B.井水C.蒸馏水D.自来水【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解答】解:A、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 错;B、井水属于硬水,含有钙镁化合物,所以属于混合物,故B错;C、蒸馏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自来水中含有水和消毒剂,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C.【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4.小李学习了水的有关知识后,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起吸附作用B.该净水器可以降低自来水的硬度C.该净水器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D.该净水器可将自来水变为蒸馏水【考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简易净水器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正确;B、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不能将硬水软化,错误;C、该净水器中的物质不能起到杀菌的作用,错误;D、净化后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蒸馏水,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简易净水器的净化作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其中各物质的用途进行.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氢气B.氯化钠C.水D.二氧化碳【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B.酿制美酒﹣﹣分子本身发生改变C.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D.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B、酿制美酒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C、空气液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D、汽油挥发,是因为汽油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7.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B.C.CD.【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离子的电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原子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分子、原子均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原子的概念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三者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8.“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C.分子的体积变大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B、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体积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主要原因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无关,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9.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伐薪烧炭南山中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伐薪烧炭南山中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10.人们在阳光照射的树林里,会感到空气特别的清新,其原因是树林里有极少部分的氧气被转化成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臭氧(O3).下列关于臭氧和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B.它们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C.它们同属于一种物质D.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考点】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子构成不一样,化学性质不一样.【解答】解:A、氧气变成臭氧是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错误;B、氧气变成臭氧是化学变化,故正确;C、氧气和臭氧是不同的物质,故错误;D、氧气和臭氧是不同的物质,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一样,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氧气和臭氧的组成和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二、填空题(本题5小题,共46分)11.如图1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1)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a、b两玻璃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2)图2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①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原子(或氧原子、氢原子).②结合实验现象,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3)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2O”的实验现象是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考点】电解水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空气与水.【分析】(1)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来确定电解水所产生的气体及气体的体积比即可;(2)根据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来判断水的电解过程中哪种为了不发生改变即可;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3)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及个数不会改变,所以反应后的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再结合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情况与题目中给定的原理即可解决此题.【解答】解:(1)通过观察图可以发现:a管气体多,且连着电源的负极,故a所收集的气体是氢气,b管气体少,且连着电源的正极,故b所收集的气体是氧气;a管中气体的体积与b管中气体体积比是2:1;(2)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故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原子(或氧原子、氢原子);②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故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3)根据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同时由于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知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水分子的化学式是H2O.答案:(1)氢气或H2;2:1;(2)①原子(或氧原子、氢原子);②2H2O2H2↑+O2↑;(3)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解题时要依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经验来解答,还要通过读题学会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推导.本题就考查的内容不难,但是根据题中信息进行合理的推导得出结论,相对要难一些,这是一种能力题,同学们要学会读题提取有用的信息.12.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开展O2、CO2的实验室制取和有关性质的研究.(1)写出A、C装置编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长颈漏斗.(2)甲同学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在B装置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观察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填现象).(3)乙同学要用KMnO4固体来制取O2,应选用图中的 A 装置(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在完成“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的基础实验后,他还想进行蜡烛在不同浓度的氧气中燃烧情况的探究,现要较简便地获得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应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是排水法.【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特点判断即可;(2)大理石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根据“显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来判断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3)根据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条件即可取得所需的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受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收集氧气的方法只有排水法与向上排空气法,根据哪种方法更容易控制所收集氧气的量来确定收集方法.【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①为酒精灯,②为长颈漏斗.(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3)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故选A装置;高锰酸钾在受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在收集氧气的方法当中法,排水法更容易控制所收集氧气的量来确定收集方法,故选择排水法.故答案为:(1)酒精灯,长颈漏斗;(2)CaCO3+2HCl═CaCl2+H2O+CO2↑,变红;(3)A,2KMnO4 K2MnO4+MnO2+O2↑,排水法.【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13.现有水、氢气、干冰、氧气四种物质,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用化学式填写,不重复).(1)常用作致冷剂是CO2 ;(2)用作火箭高能燃料的是H2 ;(3)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O2 ;(4)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解答】解:(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做制冷剂,故填:CO2;(2)氢气燃烧的热值高,是一种高能燃料,故填:H2;(3)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O2;(4)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填:H2O.【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14.把握微观世界,了解构成物质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1)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4NH3+3O22N2+6H2O ,属于置换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通过该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答一条即可)【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模型思想.【分析】(1)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根据微观图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来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2)可以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两方面进行分析、考虑,并结合化学变化中微粒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1)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反应物中单质的是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故是置换反应.(2)通过图示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氨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产氮气和水).故答案为:(1)4NH3+3O22N2+6H2O;置换;(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氨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产氮气和水).【点评】本题为涉及较多的化学基础知识,题目综合物质的微观构成的知识,涉及面较广,耐心审题、沉着作答对于解答类似问题会有较大帮助.15.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上述叙述中:(填序号);②是化学性质;①是物理性质;③是化学变化;④是现象;⑥是用途.【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质变化,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解答】解: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能生成氧化镁和碳,属于化学变化;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等属于实验现象;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属于结论;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故答为:②;①;③;④;⑤;⑥.【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三、探究题(本题1小题,共12分)16.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