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都在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同属爱国诗。
九年级的诗歌教学肯定要紧扣考点的,近五年山西省中考的诗歌阅读都是第一题考词语解释,第二题考思想感情。
词语解释学生自己背就可以了,思想感情的归纳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主题型文本的诗歌整合教学。
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家常课的设计,因为有校公开课的任务,顺便上了校公开课。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它们都是爱国诗。
师:是的,它们都是爱国诗,表达的都是爱国之情。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师:学习这几首诗的主要任务是——屏显:【研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一、定向自学,初读印象。
师:这里有些任务已经提前布置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三个自读任务。
任务一的背诵其实是假期布置大家完成的,现在大家合上书本,齐背这三首诗。
《过零丁洋》开始——(生齐背)师:大家还是背得比较熟的。
现在我们来检查第二个任务字词解释,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
屏显:2.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
(1)干戈寥落四周星()(2)留取丹心照汗青()(3)南安军()(4)今日又南冠()(5)已知泉路近()(6)毅魄归来日()(一生上来投影自己的预习作业,同学点评。
)师:同学写对了没有?生:“军”的解释错了,不应该是军营,军是指行政区划的一种,跟郡、府等同属路。
师:是的,你怎么知道的?生:注解有。
师:没错,标题的注解有。
我们看解释的时候也要关注标题的注释。
我就猜到有同学会因为这篇文章的题材误解为军队、军营,果然有同学中招了。
以后请记住,南安军相当于南安郡,这样就不会记错了。
师:我们的第三个任务是关注拓展阅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大家都看了拓展阅读资料没有?生:都看了。
师:那我来考考大家,快问快答。
拓展资料中文天祥的相关经历侧重他的哪段经历?生:被俘。
生:绝食。
生:宁死不屈。
生:抗元。
师:是的,我们侧重介绍了他的抗元经历,失败被俘后宁死不屈。
那夏完淳的经历跟文天祥的一样吗?生:一样。
生:差不多。
师:夏完淳一样是抗战失败被捕,宁死不屈,英勇牺牲。
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生:一个英年早逝,一个去世时年龄较大。
师:谁英年早逝?生:夏完淳。
师:对。
夏完淳就义时只有十七岁,当时他已抗清几年?生:三年。
三年羁旅客。
师:文天祥就义时多少岁?生:47岁。
师:他被俘时已经抗元几年?生:四年。
干戈寥落四周星。
师:看来大家确实关注了拓展材料。
我们再来看看大家会不会运用拓展材料。
二、合作探究屏显:文天祥的两首诗,哪首写在前面,哪首写在后面,理由是什么?师:我们先看一下投影的同学的看法:《过零丁洋》在《南安军》的前面,因为《过零丁洋》是被俘的第二年写的,《南安军》是宋朝灭亡时所写的。
其实《南安军》也时被俘的第二年写的,这个答案还不足于说服我。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看谁的理由更能说服别人。
师:讨论交流结束了,哪一个小组派个代表说一下?生:我们组觉得《过零丁洋》是在《南安军》前面写的。
《南安军》是1279年5月4日出大庾岭时经南安军时写的,《过零丁洋》是1279年正月被押去劝降南宋时写的。
师:这个答案比较能说服我了。
《南安军》的写作日期书上很明确,《过零丁洋》只说是在他被俘第二年写的。
那是1279年初,当时他被押往崖山,元军希望他能说服陆秀夫他们投降,途径我们虎门大桥旁的零丁洋的时候,文天祥写下了这首明志诗表示拒绝。
1279年二月初六崖山战役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蹈海殉国,这标志着南宋的灭亡,显然《过零丁洋》作于崖山战役前。
还有一个词语可以给我们启示,就是“北行”,南安军在江西,零丁洋在广东。
师:我们等一下学习这三首诗就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二、三首分别是:生:《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
三、课堂探究(一)品其言师:这三首诗都写到了什么内容?屏显:(一)品其言这三首诗都写到了什么内容?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生:被俘师:都写到被俘。
我们来看一下,哪一首最明确?生:第三首,写了“今日又南冠”,“南冠”表明了被俘的身份。
师:其他两首呢?生:第一首的“身世浮沉雨打萍”和“零丁洋里叹零丁”。
师:没错,这两句都有暗示。
那第二首呢?生:归乡如此归。
师:怎样归啊?生:被押解着归。
师:确实如此。
我们同学发现,三首诗都表明诗人都是以俘虏的身份写下这些诗的。
我们再找找有没有其他的内容是三首都写了的。
可以先找找看有没有三首诗都写到的词语。
生齐:山河!师:三首诗共同写到了山河,他们诗中的山河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生齐:第一首是“山河破碎”,第二首是“山河千古在”,第三首是“山河泪”。
(老师板书)师:这个“山河”指的是不是大山和大河?生齐:不是。
师:那指的是什么?生齐:江山,国家。
师:文天祥的那两首提到山河是自相矛盾吗?第一首说“山河破碎”,后一首却说“千古在”。
生:山河在我心中永存。
师:山河在哪里?生齐:在心中。
师:在谁的心中?生:在诗人的心中。
生:在人民的心中。
师:其实后面跟的那一句“城郭一时非”更强调了这一点,用“城郭”跟“山河”对应,城池暂时换了主人,但国家仍一直在人民的心中。
师:我们再看看夏完淳的“山河泪”,如何理解?生:山河落泪。
生:为山河落泪。
师:到底是山河落泪还是为山河落泪?其实都说得过去,但归根结底是人落泪,就像“感时花溅泪”一样。
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为什么要落泪呢?生:因为国家灭亡。
师:因为国家灭亡,还因为自己已经再也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杜甫的《蜀相》有这么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是后世英雄都为之落泪的啊,何况亲历的本人呢。
这泪就是英雄泪!师:这三首诗还有没有写到共同的内容?生:故乡。
师:故乡后两首有写到。
第一首没有。
再找。
生:死。
师:是三首都写到吗?按顺序说一下吧。
生齐:第一首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二首是“饿死真吾志”,第三首是“已知泉路近”。
师:文天祥视死如归,要让自己的忠心映照史册。
他甚至在被押解经自己的家乡时绝食几天,希望能够饿死在家乡,可惜押送离开了家乡,还没有饿死。
夏完淳也不怕死,只是遗憾要离开家乡。
面对死亡,他们都是很坦然的。
但是如果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他们会不会选择活下去?生:会。
师: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一篇文章有讲到生与死的抉择,大家还记得吗?生:《鱼我所欲也》。
师:大家背一下关键的那几句。
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他们的选择其实就是“舍生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三首诗其实可以概括为——英雄绝唱。
(板书)(二)悟其情。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三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先找出抒情句。
生齐:第一首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首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第三首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师:我们依据抒情句结合全诗可以判断诗歌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大家按格式归纳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屏显:2.结合抒情句,归纳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格式:写(叙述)了,表达了感情。
师: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写了第一首的,我们一起来说一下第一首的怎么概括,也可以给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同学一点示范。
(生参差回答,师归纳。
)屏显:《过零丁洋》:追忆抗元艰辛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师:请同学们以这首为参考,继续完成后面两首。
(师巡视完成情况,大部分同学完成后,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
)生:《南安军》写了作者被押解回南安军是绝食的经历,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
《别云间》写了作者抗清被俘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对故乡的留恋,以及以死报国的雄心。
师:大家说同学归纳得怎么样?生:很好。
师:确实很好,叙事和感情两部分都归纳准确。
跟老师现在投影出来的表述不太一样,但他的也是正确的,我们只要答到要点就可以了,不必完全一样。
对照一下自己的,看自己有哪些没有写到,补充一下。
我们必须掌握如何概括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最近五年广州市的中考诗歌鉴赏的考查都是考思想感情。
屏显:《南安军》:叙述自己被俘北行经过家乡的情景,抒发了宁愿饿死殉国,誓不投降的爱国之情。
《别云间》》回顾抗清经历,表达誓死不屈的决心以及对故乡的依恋,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读其人师:最后,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作者。
写出这样诗歌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先请齐读第一、二首,然后请说说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再齐读最后一首,说说夏完淳是个怎样的人。
没回答过的两边的组一桌归纳一个词语接龙下去。
屏显1.结合阅读链接所提供的资料,再读诗歌,然后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文天祥是一个的人。
夏完淳是一个的人。
生(分别齐读后接龙):文天祥爱国、效忠祖国、宁死不屈、忠贞、大无畏英雄气概。
夏完淳誓死抗清、勇敢、坚贞不屈、年少有为、舍生取义。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师:刚刚同学们概括时,我留意到有同学听到“舍生取义”这个词时,马上说“放上面也可以”,确实可以。
而且大家发现没有,除了夏完淳的年少有为,以及他们抗清抗元的不一样,其他的词语完全时可以互换的,因为他们的英雄气质、英雄情怀时完全一样的,这单看他们的舍生取义就可以看出来。
下面请同学们再齐背一遍《鱼我所欲也》中的那一小段。
生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文如其人。
我们通过诗歌记住这两位民族英雄,因为他们留取了丹心照汗青。
我们来看看我们最后一项任务——屏显:(三)读其人。
2.对话诗人:以“文天祥(夏完淳),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150字。
师:同学们看到不少于150字马上想到了什么?(微博)对了,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微博作业,写在微博本上,再次感受革命志士舍生忘死的情怀。
下课。
板书:附阅读链接:(一)文天祥简介、经历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47岁。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20岁中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等。
作者抗元相关经历: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都城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出城与元军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被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