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豆腐生产加工工艺

豆腐生产加工工艺

豆腐生产加工工艺
豆腐生产加工工艺
豆腐加工工艺主要流程:
原料大豆→清洗大豆→浸泡大豆→磨浆→过滤豆渣→煮豆浆→点卤→成品。

豆腐制作步骤及原理:
1. 清洗大豆。

步骤:取黄豆,去壳筛净。

原理:制作豆腐主要是利用大豆中的蛋白质,应当选用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

同时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应清除混在大豆原料中的诸如泥土、石块、草屑及金属碎屑等杂物,选择那些无霉点、色泽光亮、籽粒饱满的大豆为佳。

要选择优质无污染,未经热处理的大豆,以色泽光亮,籽粒饱满、无虫蛀和鼠咬的新大豆为佳,刚刚收获的大豆不宜使用,应存放3 个月后再使用。

注:大豆浸泡时间与季节有关系。

意调整好砂轮间隙,进行磨料,磨料的同时需添加适量的水。

由于蛋白质含在大豆细胞5-10微米的细小颗粒中,为使大豆更好地抽取出来,豆糊的细度以细为好。

另外,磨浆时须随料定时加水,使大豆中的蛋白质充分溶于水中,磨浆中磨体会产生热量,加水既可润湿原料,又能冷却料糊,防止大豆蛋白质产生热变性。

原理:为最大限度将经过浸泡好的大豆中的蛋白质提取出来。

就要通过破碎大豆的蛋白体膜(利用剪切力),使大豆蛋白质随水溶出来,形成蛋白质溶胶,即生豆浆。

4过滤豆渣
步骤:滤浆的工艺有两种,即生浆法和熟浆法。

我国北方多采用熟浆过滤法,即先把研磨的豆糊加热煮沸,然后过滤除渣。

南方包括淮南多采用生浆过滤法,即先把研磨的豆糊除去豆渣,然后再把豆浆煮沸。

传统的方法是手摇包。

淮南地区多用细白布口袋,将磨好的豆糊装进口袋并扎好口放在缸口上的木板架上,用力挤压浆糊,直到布袋内无豆浆流出为止。

工厂化的生产线都采用机械滤浆的方法。

原理:滤浆又称分离。

目的是用分离设备把豆糊中的豆浆和豆渣分开,除去大豆纤维物质,制取以蛋白质为主要分散质的溶胶体——豆浆。

5煮浆。

步骤:把榨出的生浆倒入锅内煮沸,不必盖锅盖,边煮边撇去面上的泡沫。

火要大,但不能太猛,防止豆浆沸后溢出。

豆浆煮到温度达100℃时即可,注意加热要均匀。

温度不够或时间太长,都会影响豆浆质量及后面的程序。

煮浆的方法主要有:1、传统的土灶铁锅加热煮浆法。

2、蒸汽加热煮浆法。

原理:煮浆是大豆蛋白质凝固(即点卤)准备的阶段。

煮浆的目的是要使大豆蛋白质产生热
变性,就是生豆浆通过加热,加速蛋白分子的剧烈运动,由于分子间相互撞击,拆断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氢键,因而改变了原有生豆浆中大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即,破坏了外部的水化膜,除去了分子外的双电层,使内部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凝胶。

(即胶凝作用)
生浆加热后,天然的大豆蛋白质就变成为变性大豆蛋白质,使大豆蛋白质粒子呈现不定型的凝集。

凝固就是大豆蛋白质在热变性的基础上,在凝固剂的作用下,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

此外,煮浆可以使胰蛋白酶抑制素、凝血素、皂草甙等多种生物有害物质失去活性,同时起到了杀菌的作用(即蛋白质变性);可提高大豆蛋白质的消化率,提高大豆蛋白中赖氨酸的有效性,减轻大豆蛋白质的异味,消毒灭菌,延长产品的保鲜保质期。

在该环节中考虑到了蛋白质的热变性,蛋白质变性,以及胶凝作用的性质。

注意点:
1.在煮浆过程中,会出现假沸的现象(煮的不透彻),即温度达到94℃时,便沸腾的厉害,让人误解为煮浆完成。

应为100℃时,煮浆才算完成。

94℃的时的煮浆只发生盐析反应。

在后面的点卤过程中,无法形成蛋白质沉淀,不能成团。

2.在煮浆过程中,可能会煮的时间太长,从而使多肽分解,形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并不是胶体,在点卤过程中也无法形成蛋白质沉淀,所以为减少氨基酸的生成,可在煮浆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HCO
3.
煮浆过程中,时间。

温度,搅拌,用什么溶剂都会对煮浆产生影响,应加以注意。

该环节利用了蛋白质“加热时间过短,盐析;加热时间过长,分解”的性质。

6、点卤
步骤:把烧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一碗(约0.5公斤)调成石膏浆,冲入刚从锅内舀出的豆浆里、用勺子轻轻搅匀,数分钟后,豆浆凝结成豆腐花。

常用凝固剂:
1.石膏:石膏的化学名称为硫酸钙( CaSO4 )以市面上的石膏粉点浆为宜。

一般情况 5KG 大豆需石膏粉 0.15-0.2kg 左右,加400g 水调和均匀倒入豆浆,迅速搅拌,有豆花出现时即停止搅拌。

2.卤水用卤水作凝固剂,蛋白质凝固速度快,操作不宜掌握,巧点卤水,以 5kg 干豆为例,放浆前在浆桶底部撒约 60g 食盐,待温度下降至 85 摄氏度,分 2-3 次倒入泡好的卤水,卤水用量 50-70g 卤水干片 50g 温水泡开,加少许内脂豆腐(35g 左右)。

原理:利用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入卤水或
石膏水,使其发生聚沉现象。

能使胶体发生聚沉的物质叫聚沉剂。

即,豆浆(胶体)遇到卤水(电解质)发生聚沉,形成豆腐(凝胶)。

电荷反应:在溶液中加入了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这时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

简单来说,就是加入卤水后,豆浆中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被中和,其中的粒子很快聚集形成胶冻状的豆腐(即为凝胶)。

点卤就是把凝固剂按一定比例和方法加到煮熟的豆浆中,促使大豆蛋白质由溶胶转为凝胶,影响胶体的胶凝强度。

点浆的过程也就是把豆浆变成为豆腐的过程。

该环节中考虑到了蛋白质的凝集反应,和胶体的性质。

7、成品。

步骤:豆腐的成型,主要有破脑和压制两道工序。

破脑,也叫排脑。

由于豆腐脑中的水多被包在蛋白质网络中,不易自动排出。

因此,要把已形成的豆腐脑做适当的破碎,目的是排除其中所包含的一部分水。

淮南八公山豆腐的排脑,就是把养好的豆腐脑,有序地排放进竹筛的包单布里,通过包单和竹筛排出一部分水分。

压制,也叫加压。

可用重物直接加压或专用机械来完成。

通过压制,可压榨出豆腐脑内多余的浆水,使豆腐脑密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一定含水量和保持一定程度弹性与韧性的豆腐了。

原理:成品就是利用压制将多余的浆水除去,以达到豆腐的纯度,保持其弹性与韧性。

食品112班7号沈乐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