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古代国家和法律的起源
一、国家起源的标准
1870年摩尔根出版《古代社会》。

1891年恩格斯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产生的标准:
第一,按地域而非血缘划分居民。

第二,存在于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第三,开始征收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赋税。

二、我国国家和法律的起源
夏商周三代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关键,同时亦是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程序的关键。

桑德斯、普瑞斯:
国家形成四个阶段:游团、部落、酋邦、国家。

国家是一种与合法的武力有关的特殊机械作用所团结起来的,它依法律组成。

刑起于兵
(一)古代刑罚是对付异族的。

●五刑是在战争中发明的
●吕思勉:刑之始,盖所以待异族
●刑以威四夷
第一次,东夷部落和华夏联盟之间,蚩尤战共工,共工战败第二次,东夷部落与炎黄联盟之间蚩尤被杀第三,炎黄联盟内部分裂炎帝兵败,黄帝获胜。

第四次,华夏族与苗蛮族之间的战争。

(二)军法约束自己军队每个成员
(三)上古三代和秦汉的司法官名称也带有“刑始于兵”的痕迹。

士、士师司寇廷尉礼起于祭祀
具有法律性质的礼发轫于祭祀与习俗礼源于部落祭祀活动的仪式程序,具有神圣性。

礼不同于原有的风俗习惯,其主要表现在:第一,部落的风俗习惯是部落成员长期共同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而礼则是通过祭祀,由部落贵族借助天地鬼神之力而制定的。

其次,礼源于祭祀,因而比部落风俗习惯更具有神秘性和权威性。

第三,礼比部落风俗习惯更规范、更准确。

第四,礼比部落风俗习惯更具有强制性。

风俗习惯的维持,主要靠人们“知耻”之心,而礼的维持,则主要靠人们的“敬畏”之心。

第二节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特征:
(1)神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国王的统治权来源于神。

(2)统治者所宣布的法律、法令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有些甚至是直接命令。

(3)在司法审判中若遇到疑难问题,须通过特定程序,直接由神裁判。

神权法思想产生的原因:
(1)自然的压迫;
(2)社会的压迫;
(3)政治统治的需要
二、夏商统治者所宣称的天命、天罚观
1、受命于天。

2、天降典刑。

3、恭行天罚。

第三节周公的法律思想
一、“以德配天”思想
中国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天并不是殷商专有的祖先神,而是天下各祖所共有的神,天命是属于那些使人民归顺的有“德”的统治者。

一方面,并没有否定天的尊显地位和巨大作用,认为周人与殷人一样也是上天的嫡传子孙。

另一方面,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根据民众的意愿,随时向有德者转移。

敬天,即恭恭敬敬,奉行天命,谨慎行事
保民,保有人民,统治者必须让庶民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信赖、依靠和拥戴自己。

重神事,更重人事。

二、“明德慎罚”思想
(一)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周公的“以德配天”思想,侧重的是“德”,而不是“天”
崇尚德政,慎用刑罚。

周公提倡这种思想是要告诫西周的统治阶级,要把自己的着眼点从天上移到人间,要勤于修德,注意民情,慎用刑罚。

“明德慎刑”思想是周公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适应西周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提出来的
(二)“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
1、推崇德政:勤政惠民裕民任贤
2、慎用刑罚(1)不杀无辜,即不杀无罪的人,不滥杀人。

(2)罪人不孥。

(3)区别对待。

区分故意和过失。

(4)恰当地适用法条。

三、“礼治”思想
(一)周礼的来源与内容
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自己的习惯法为基础,同时吸收夏商两代礼仪制度中的有用部分,经过整理之后,制定了有关国家制度、调整社会关系以及生活规范的礼典。

周礼集中体现了西周统治阶级的意志。

内容广泛,它包括政治、军事、司法、行政、道德教化、丧葬嫁娶、宗教祭祀各个方面。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
1、“尊尊”原则。

小宗服从大宗,下级贵族忠于上级贵族而不许犯上作乱,奴隶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不得反抗。

2、“亲亲”原则。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特权,奴隶与平民不得享受。

四、周公法律思想的影响
“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

周穆王时期的《吕刑》的法律思想就是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继续与发展。

同时,它们的影响不仅止于西周,对后世前秦诸子都有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深受周公思想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