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

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

Life is like traveling by bus. We don't need to care where the car will stop. What we need to care about is the scenery we pass by and the mood when we look at these scenery.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大家应该都看过读过《弟子规》吧!可是大家真正读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读完《弟子规》有什么感触,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领悟到的。

《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和有余力,则学文。

这两句让我感触最深!“首孝悌,次谨信。

”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孝顺这一点许多人都没做到,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对我们恩重如山。

愿为我们赴汤蹈火,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只是一心一意的照顾着我们。

就如《游子吟》中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来和大家说说黄香是如何孝顺父亲的。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夏天,他每天晚上都给父母扇枕席;在冬天,每天晚上他都先上床用体温把被子捂热。

黄香小小年纪就懂得如何孝敬父亲,我要向他学习,我们只要做好身边的小事,不让父母操心,还要学会为父母分忧。

“有余力,则学文。

”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余下来的力量一定要去学习文化知识,有些人努力学习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书法家和教育家。

而有些人不努力学习,误入歧途,走上了偷窃、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

学习的好与坏,决定了你一生的成与败,在学习上我们的前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与例子。

学习要用“三余”,“三余”指的是冬天很少有事可做为一年之余;晚上也没什么事可做为一天之余;雨天没什么事可作为平日之余。

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从小也不爱学习,母亲训斥了他,告诉他要树立远大理想,报效国家,于是岳飞发奋苦读,最后成为了抗金英雄。

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

《弟子规》是本好书,他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孝顺父母,努力学习,大家一起品味一下《弟子规》吧!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二孝顺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高尚品德。

人要拥有一颗孝顺的心。

翻开《弟子规》这本书,里面的一篇篇、一行行,是那么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为了母亲能吃到米而不辞劳苦地从百里之外买米回来给母亲吃的孝子;有不顾寒冷跑到竹林里帮母亲找笋的孟宗;有十分孝顺父母的姚重华……十四岁的杨香因随父亲到田间割稻谷,忽然跑来一只老虎,把父亲叼走。

杨香为了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老虎吓跑了,勒住老虎的脖子,因为颈子被勒住受不了疼痛,只好张口放人逃走了,杨香的父亲得以逃离虎口。

那懂得孝顺的姚重华,家人多次想陷害他,他不但每次都能顺利地逃过,而且事后毫无嫉恨,仍对父亲恭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地万物。

什么力量使小小年纪的杨香不怕危险救父亲;什么力量使姚重华在家人的陷害中每次都能逃脱,而且事后毫无嫉恨,仍对家人孝顺?是感恩的心、是孝心!因为只有孝心的人才能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做出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

而我在外婆家生活时,却经常对外婆撒娇,闹外婆去买那些古里古怪的食品、东西;叫外婆带我去超市买东西;喊外婆陪我在这里玩那里玩……像我这样,不能体恤大人的辛苦,和姚重华比真是差了天壤之别。

好在我看了《弟子规》这一本书,它让我学会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爱他人;让我懂得在家尽孝心,在学校献爱心,在社会铸爱心,成为一个有道德,能为社会谋福利的人是的,我要从现在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奉献爱心,让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孝道、道德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让孝心永存心中。

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三今天爸爸又叫我读《弟子规》。

我可是读了N遍了,曾经背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还读,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用来玩悠悠球该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没办法,谁叫他是我老爸呢?!于是我无奈地拿着书,有气无力地哼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哼着哼着,几年前第一次学《弟子规》的情景又浮现出来:和蔼可亲的蔡礼旭老师笑眯眯地问我们,《弟子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读的,也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背的……蔡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坚定地说《弟子规》是用来"做"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对照《弟子规》我发现我有不少地方还没做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有时只顾自己玩,对父母、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父母、老师没有打我是对我的爱护,我应该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从现在起要认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赶紧坐好,认真的读起来。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爸妈叫我早点起床,要么锻炼身体,要么诵读经典,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有点懒散,有点拖拉,这其实是浪费时间,看来,这又得改了。

爸爸教我"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走如风!"又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爸爸说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而"勿畏难勿轻略"则是鼓励我在学习中要知难而上,不要轻易言放弃,要刻苦钻研,在钻研中获得乐趣。

当读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读的就是圣贤的书,有些同学看一些不适合的书,读这些书,不但蔽聪明,坏心志,而且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损失可大了。

感谢爸爸又让我读《弟子规》,从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我要把《弟子规》当作我的良师益友,让它作为我生活学习的指南。

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四同学们肯定都知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吧!但你们知道《弟子规》吗?它全文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作者李毓秀用朴实无华、压韵顺口的语言讲述了我国古代的基本道德和规范。

我特喜欢!《弟子规》里有“入则孝”、“兄弟睦”、“出则悌”、“信为先”等篇章,“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就是其中的一篇。

它告诉我们,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就要向他学习,马上下决心,立志要赶上他;即使相差很远,也要立下一个长远的规划,逐渐赶上去。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见贤思齐”。

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

我从小就学舞蹈,由于个儿小,练基本功特别费劲,老是比别的同学“慢半拍”。

别的同学在学“倒立”了,我还不会“下腰”;别的同学已能笔直地跨“一”字了,我还在用力压腿……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个“侧手翻”了。

我生性胆小,两手着地后右腿不敢蹬地腾空,所以只能像小青蛙一样跳过去。

见到同学们一个个翻得像模像样,那样的轻松,那样的漂亮,那样的“贤”,我既羡慕又着急。

怎么办呢?“思齐”呗!向老师请教,向同学们学习,非赶上他们不可。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去玩了,我马上跑到基本功王老师面前说:“王老师,我想学好侧手翻,您能再教教我吗?”“好呀!老师再给你讲讲动作要领。

”王老师满面笑容地说。

老师耐心地把整个动作分解开,一点点让我领会,还叫来一位做得好的同学示范。

就这样,我终有所悟,重新练习。

一遍,二遍,三遍……当汗水浸透我的衣裳时,我已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个侧手翻了。

我十分高兴,坚定了学好侧手翻这个基本功中技巧性特强的动作的信心,继续苦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课间休息结束、同学们围过来的时候,我终于能稳稳地蹬、踢、撑、翻,表演似的来了一个漂亮的侧手翻。

啊,成功了!我欣喜若狂。

古人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即“之”)。

此话说得好,我们确实应当见到崇高的道德和品行就要“仰之”,“行之”。

我想: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遇到众多的“高山”,一定会看到特好的“景行”。

我们一定要“仰之”,“行之”,“见贤”而“思齐”。

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功。

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五弟子规只是一个基础,但它将带给我们一个真正的人生。

从很早时听说弟子规开始,我就是一个不喜欢弟子规的人。

因为我最不喜欢拘束自己,尤其不喜欢拘束自己的思维。

我认为社会的创造性来自对格局、对细节、对具体、对方法的放任思考,并最后对所有的思考信息形成融会贯通。

这才是做事之道。

正是这个思维导致了今天的我——集大失败与小成功于一身的综合体。

16年的生活和工作生涯里,我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原则,做了很多值得记忆的事情,但也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波折。

在背弟子规的过程,我突然发现,其实在我不拘一格做事的思维里,缺乏一个基础的生活工作准则。

这是影响现在的深层次原因。

因为工作的目的是生活,工作的目的决不是工作。

否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以至延伸至工作问题。

弟子规只是一个做人的基础,并不是很高的要求。

但有了这个基础的生活原则,我们将走进一个真正的人生。

看看我们的许多误区吧。

“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呢,可能更多的是“有余力,则孝悌”。

工作忙成为不回家的极为正当的理由。

总叙说得好,首孝弟,次谨信。

也就是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排在余力学文前的;对父母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也是排在余力学文之前的。

而我们,可能都在或多或少地违反着这一大的原则。

弟子规不是信仰,是一种做人的准则。

换句话说,不做好它,不能说没信仰,可能会没了做人的底线,或说可能会缺德。

弟子规读书心得700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