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体制弊端指导教师:王兰组员:胡皓阳李亮王翰高伟王群郭春景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
在一定程度上,达尔文的“优胜劣淘”法则依然适用,但未来世界的优胜者,不再是发动暴力战争的杀戮者,而是属于那个教育更普及,文化发展更发达的民族。
诚如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宣扬的:“如果还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倾注全力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是我们选取《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个课题的直接动因。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小组讨论。
研讨讨论的目的是使全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调查的对象。
并交流了各自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查阅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在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采集 photo第三步是进行调查采访。
在这一过程是最辛苦和劳累的在开展调查之前我们调查了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如下: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给各类人群做了问卷,其结果经我们统计如下:另外,我们还倾听了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Photo最后一步我们进行汇总和撰写研究报告。
主体报告内容:据这次调查所的资料如下历史就是一条河。
自然的河澜汗成灾,于是有鲧之捍洪、禹之导水,以让自然的河听命于人。
后人循堤溯源,早已不见了当年捍洪导水的壮举,只见到那被不断修改的堤坝。
人写的历史,就象这堤坝。
散落在河中的文字和真实存在的人物,早已随着河水的更新而无影无踪,只有那充满筑堤者意志影响的堤坝,还静静地躺在大风扬起的灰尘中。
也许,世人的冷漠,会让堤坝溃于蚁穴;也许,人们会踏上堤坝,去想象一下那久已消逝的历史。
但是,倘若你也想做一个筑堤人,想踏勘旧时的堤坝而去追寻筑堤者的精神,也许你应当做的是:“体悟历史。
”二百年前,西欧最落后的德意志,以“未开化”闻名,当英法两强并起,主导欧洲时代的时候,普鲁士人还在德意志的黑森林边上,茹毛饮血、烤火维生,当时“法国革命”后拿破伦趁机成立专制军事政权,依仗兵强马壮,一再发动对西班牙、义大利和普鲁士的侵略战争,攻城掠地。
1807普鲁士败于拿破仑,迫使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
这最终刺激了德意志的觉醒,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当时欧洲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通称哲学家)费希特在对他的国家深入研究之后,发表他的:《告德意志人民书》,大声疾呼“教育复国”“教育救国”。
他把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菲斯泰齐,推崇得与复活基督教的马丁.路德齐名。
并最终说服普鲁士总理,在内外交困之际,忍痛拨出巨款,选派出一个由二十四名精英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远到名声遐迩的瑞士取经。
当时法国和后来的英国也派了留学生到瑞士,但规模零散,学习时间短,仅一年或几个月。
只有德国深刻理解教育落后的后果,所以坚持在菲斯泰洛奇那里学习三年之久。
这些精英回到德国仅几个月,德国就拟好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法》,明确宣告德国人民,战败挨打的原因就是教育落后。
它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规定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义务教育”,违犯者将遭到法律的严酷制裁。
这一教育革命的直接结果,使德国人口素质迅速提高,国家摆脱封闭愚昧,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迅速崛起。
中国本该也是世界教圣的故乡”其实这种赞誉是从西方的角度看出发的,联合国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列名第一的仍是中国的孔子,他比西方最早同级别的文化大师,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伯拉图等人还要早一到两个世纪。
孔子最早倡导的“有教无类”,身体力行“仁者爱人”的儒家教育,孔子应该是人类更伟大的教育家,并且他比菲斯泰洛奇的年代要早两千三百多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只可惜中国近百年来保守落后的历史,使中国光辉灿烂的古老文明,在今天暗淡无光了。
我国教育的发展又如何呢?那时的中国还是在半封建半殖民时期,高等教育事业非常落后。
1947年全国仅有高等学校207所,在校学生15.46万人。
当时外国控制的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占很大比重。
多数高等学校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一些省份。
1912-1947年在高等学校毕业生仅21万人,而且科类结构极不合理。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旧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根本性改造,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
建国五十年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五年中,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学事业才有了发展,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才取得了成就,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多种层次、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数1065所,其中:大学、学院626所,专科学校365所,短期职业大学83所。
校数比解放初期1949年的205所增长4.2倍。
普通高等学校已开设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11个学科830多种专业。
现有在校研究生9.8万人,本科生141.7万人,专科生111.8万人,分别比1949增长155倍、14.1倍和48.5倍。
普通高等学校还举办函授、夜大学,在校学生达到82.7万人。
1993年全国有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农民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等各种成人高等学校1183所,成人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达到103.6万人。
整个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39.8万人。
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面:从1949年至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培养研究生毕业生29.8万人,本专科毕业生917.1万人,相当于解放前累计毕业生数的45倍。
此外,成人高等学校还培养本科毕业生738.4万人。
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等专门人才。
从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到1993年全国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72个,专业点2407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22个,专业点8203个;学士学位授予单位607个。
到1992年已有11950人获得博士学位,234146人获得硕士学位,265多万人获得学士学位。
硕士生和部分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基本做到立足国内。
我国已在107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立了416个国家重点学科。
全国初步形成一批学科门类基本齐全、指导力量比较雄厚、科研基础比较扎实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但这对于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央央大国来说还是相当落后的。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人就教育我,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后来,慢慢的这话没人提了。
而据我所做的调查,世界上目前可产一万多种芯片,而我国目前只能生产三百多种。
但是我国的现状却让我心里很难过,现在一天到晚做数理化,最后又究竟做出了什么?我们偌大一个中国,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各行各业,能拿出手的东西有多少?他究竟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
对我们学生的教育内容就是课本,学生的学习就是做作业,衡量各级教育的主要标准就是考试。
学生整天就是忙于上课,做作业。
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全部,因为考试的标准也就是看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掌握的情况。
因此,最终我们学生只会随大溜,说什么都相信,不敢独立思考;只会模仿,仿古崇外,不会创造性的思考,最好的学生也就是能读死书,会死读书,最后读书死。
不要怪我们没有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早就给千方百计的掐掉了。
教学的内容到哪都一样,我们的答案到哪也都一样。
如果学生想的内容,答的内容有与标准内容答案不一样的,就是错的,就意味着将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教师教的内容,就只能局限与课本之内,考试之内,否则不但白教还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我们的教育严格来说,并不是教育,而是监狱。
思想羁勒在这个监狱里呆久了,就老实了,顺从了。
只要听话,就是好孩子,只要分数高,就一切好说,就是我国教育的灵魂。
而据此次调查所的结论“分数评论”有着严重的八大弊端:(一)分数制会降低学生对自学的兴趣。
当学生得知了考试而必须学会某些知识时或是他们准备学习的某些知识将被记分时,他们很可能就把学习任务视为厌恶。
学生可能很关心分数,也希望自己能够取得高分,但这两种思维方式总是相逆的。
一些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分数取向”和“学习取向”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一系列的研究已经发现,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对用分数来衡量学习普遍不感兴趣。
(二)分数制会降低学生能力的发挥。
如果允许选择,那么沉湎于高分的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可能愿意选择最容易的作业。
获得A等级的压力越大,自我激励的倾向性也就越低。
(三)分数制有可能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旦学生因成绩而降低了对正在学习课程的兴趣,那么,容易出现思维肤浅化倾向。
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用百分制评定成绩的学生与只给定性反馈而不给分数的学生相比较,前者的创造性大为逊色。
如果学生知道采用分数制,那么,对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任务要求越多,其成绩就越差。
只有用评语代替数字分数时学生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分数制的效果、可靠性或客观性值得怀疑。
英语成绩B级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理解程度或是需要什么帮助。
教师在记录学生某次考试或作业分数时可能非常仔细,但这并不能改变每个教师所表现出的任意性。
长期的研究已经证实,任何规定的作业,经两位同等资格教师之手的批改,也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分数。
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批改给的分数甚至也不同。
一句话,分数具有虚假性,它把主观虚假作为客观评价的手段。
(五)分数浪费了大量可用于学习的时间。
把教师用于分数册的时间加起来,然后将其因素计入与学生和家长就分数进行的所有谈话。
这些谈话大多是忧虑的。
嘀咕和哄骗背后的真正问题在于分数制本身的实施。
(六)分数制助长学生的欺骗行为。
教育科研人员指出,越是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分数成绩上,学生就越可能产生欺骗行为,即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七)分数制破坏了师生间的关系。
以分数为中心来管理班级,把学生对自己的赞美之辞怀疑为为了提高分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评判试卷;班级听到的是围绕分数而进行的不足挂齿的争论,教学和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
面对此种局面教师也感到厌烦。
(八)分数制破坏了学生间的关系,迄今为止分数制造成的最明显的破坏作用表现在它人为地限制了尖子学生的人数。
无论所有的学生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取得A级。
除了其固有的不公正性外,它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人是自己成功的潜在障碍,学生间有效合作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