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中国哲学简史

读中国哲学简史

读中国哲学简史
孔子的“知命”就是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

因为我们尽了本分,成败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庄子》第三章《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生,可以尽年。

《庄子》的《人间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来称颂“无用之用”,这是“全生之法”,懂得“全生”之道的人,不仅不能作恶多端,为善也不能过分,他只能处于善恶之间,正是无用,最终证明他的大用。

《庄子》书《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木大,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为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世间的事物,就要无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语出《庄子》《养生主》,大体译文如下: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个人认为,这可以算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究竟怎样认识人性——这是中国哲学里争论最多的问题。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列举了三种:第一种是人性无所谓
善恶;第二种认为,人性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第三种认为,有的人
性善,有多人性恶。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人皆有不忍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犹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他认为,只有有这“四端”,才能真正成为人。

人应当把仁爱推广到邻居和其他社会成员,故《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体现。

“王道”与“霸道”: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认为,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

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

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

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霸道的力量来自武力。

《公孙丑章句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理想主义的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第二节:“是使民养生老死无憾,王道之使也。


学生问:“敢问夫子何所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名家的代表是公孙龙和惠施。

他们往往说一些似非而是的话,在与人辩
论中,往往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而别人肯定的加以否定。

“至大”与“至小”: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和小,都因有形,而后才有大小;其实,至小就无形可言,至大就不可能有任何范围。

无外的乃是“至大”,无内的乃是“至小”。

惠施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他认为高与低也都是相对的。

名家的“合同异之辨”:“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万物都彼此相似,也可以说万物各不相同,他们的相对性和相似性都是相对的。

名家的这个辩论在古代中国十分著名,被称为“合同异之辨”。

个人认为,惠施的思想偏向于相对而立。

公孙龙最著名的是他的“白马非马”论。

据说,有一次,公孙龙经过一个关隘,守兵说:“马不能在此经过。

”公孙龙回答说:“我的马是白马,白马非马。

”守兵无言以对,于是,公孙龙牵马过关了。

此外,就是“名”与“实”之辨。

福祸相依,物极必反,这是老子的典型思想。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那么,物极必反,什么才叫“极”呢?《道德经》第九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教,自遗其咎。

”骄傲就是一个人的进步已经达到极限的标志,他是任何人首先要力戒的事情。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思想对许多人的影响很大,由此我想到了一篇叫《三个老人与一首诗》上的译文:杨绛:“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李霁野:“我不和人争斗,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

我爱大自然,其次爱艺术;我在生命的火前,温暖我的双手;一旦生命的火消沉,我愿意长逝。

”绿原:“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

我爱大自然,艺术在其次。

且以生命之火,烘我的手。

它一熄,我转身就走。

”(原文 :“I strove with none,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I am ready to depart.”)
老子的另外一个思想是“不求全”,《道德经》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不求全,是老子强调的第二点。

如果有人凭着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无穷之中,他还需要依赖什么东西呢?在庄子看来这样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齐物论》说:“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则人固受其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庄子认为争论是非毫无意义。

即便一个人在争辩中赢了,也不表明就是对的,输了的一方也并不意味着就是错了。

无用之用:哲学对客观事实并不提供任何信息,因此,哲学对现实问题并不试图去具体的解决。

举例说,哲学不能帮助人长生不老,也不能帮人发财致富。

它所能做的是,给人一种观点,使人看到生比死所剩无几,人所失去的也就他所得到的。

从“实际”观点看,哲学无用,但哲学可以给我们一种有用的观点。

在《庄子·外物》篇中,把它称作“无用之用”。

无知之知:“无知之知”和“无知”是两回事。

“无知”是人的原始状态,而“无知之知”则是人经过“有知”而后达到“无知”的阶段。

人的原始状态的无知是自然恩赐,而人达到“无知之知”则是灵性的成就。

唯有从世俗知识的衡量判断中超脱出来,这才是道家所说的“无知之知”。

后期的墨家:
《大取》中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

免身,利也。

其遇盗人,害也。

……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

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

于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

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他们得出人类的活动准则,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他们的所求的利中取大,害中取小,断指以保身,舍小而保大。

他们在逻辑方面的努力是超过古代任何学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