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1.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
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俗语“男耕女织”最为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特征。
2.中国社会经济思想
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
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轻商。
三、《上农》
《上农》为《吕氏春秋》书中的一章,该书认为农业和商业相比,不仅农业对国家更重要,而且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生活方式高尚,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上。
四、“反者道之动”
1.概念
儒道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
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
这是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
2.影响
(1)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因此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
(2)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
“不为已甚”“毋太过”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格言。
五、对自然的理想化(道家)
道家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朴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
道家把农民对自然地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
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
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六、家族制度
1.背景
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
地主阶级出身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
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
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
2.含义
(1)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
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种,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在这五种社会关系中,三种是家庭关系,另两种虽不是家庭关系,却也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延伸。
(2)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
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
七、入世和出世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是相反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取得平衡。
八、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儒家把艺术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
道家对艺术没有正面提出系统的见解,但是他们追求心灵的自由流动,把自然看为最高理想,这给了中国的伟大艺术家无穷的灵感。
由于这一点,许多中国艺术家把自然作为艺术的对象。
九、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1.中西哲学的基本不同点
诺思洛普教授抓住了中西哲学的基本不同点。
西方由假设观念出发的哲学家喜欢明确的东西,而中国由直觉出发的哲学家们,则需要重视不明确的东西。
2.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1)在连续审视中已予区分的概念,由它衍生出还未区分的概念和分辨的概念,都基本上是农民的概念。
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们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
(2)这解释了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的原因。
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
而在一个连续审视过程之中,还没有明确区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
(3)这也有助于说明中国哲学的语言何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明晰。
它不明晰,因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
十、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1.海洋国家
(1)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里,靠贸易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
商人就要与账目的抽象数字打交道。
然后,他们才和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打交道,希腊哲学家也以从假设得到的概念作为思维的出发点。
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学的思维。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认识论成为他们的问题,而且使用的语言如此明晰。
(2)商人同时又是居住在城镇中的人。
他们的活动要求他们在城镇聚居,因此他们的社会组织不是根据家族的共同利益,而更多是反映城镇的共同利益。
这是何以希腊人以城邦为中心来组成社会。
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难以形成专制独裁统治。
2.大陆国家
(1)中国人大多数是农民,农民的生活方式容易倾向于顺乎自然,谴责人为,也很容易满足。
他们不喜欢变革,也无法想象事物会变化。
(2)中国的社会制度则或许可以称之为“家邦”,因为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下,是通过家族来理解国家的。
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是按人生来的地位,等级式地形成的,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儿子。
十一、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1.中国哲学内容的“常”与“变”
(1)中国实现工业化后,旧的家族制度势必衰颓,儒家对家族制度所作理性论证的话也将随之而去。
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是有关人类社会的一般性理论。
正是这后一部分,具有持久的而不是一时的价值。
(2)道家认为人类的理想国在于回到原始,这显然是错的。
但是,有些现代人把无政府主义看作人类的理想国,这与道家的思想不无相似之处。
(3)哲学还提供一种人生的理想。
这种理想中有一部分是提出这种人生哲学的哲学家所处时代、地区和经济条件的产物,但也还有一部分是对于人生的一般见解,因此,不是只有一时的意义,还有持久的意义。
2.中国哲学方法的“常”与“变”
新的中国哲学不再把哲学思想局限于“由直觉得到的概念”之内,它已经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