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2存:抚恤。
○3耽:沉溺。
○4九重:深宫之内。
○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必先苦.其心志()(2)行弗.乱其所为()(3)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第(1)题,“苦”本是个形容词,这后面跟了宾语,所以“苦”变成了使动用法。
第(3)题,“股”现代汉语一般解释为“屁股”,而在此处解释为“大腿”,和现代汉语不同。
第(4)句,“嗜”解释为“喜欢”,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管夷吾举于.市/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
A项,介词,从/介词,比B项,都是因此C项,代词,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D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本句关键词:“恒”,常常,“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再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
(3分)【答案】A: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
【甲】文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等人的事例,介绍他们的出身。
最后一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得出了本文的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可得出答案。
13、【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
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
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比较。
相同之处: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意思是说,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那么国家就会灭亡,乙文中“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意思是说皇帝也要依赖臣子当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没来治理国家,这两则文章都强调了贤臣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不同之处:甲文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意思是说“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国家同样会导致灭亡,强调外患对治理国家的作用,而乙文中则没有这方面内容。
【乙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太宗对侍臣说:“当皇帝的道路,必须先存在百姓.若折磨百姓,而用在自身,就好象割掉屁股不断果腹,肚子饱了而人却死了。
再者,也不敢放纵自己恣意享乐。
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贞观六年,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被蒙蔽了,不知道为政的得失,也看不到自己的过错,所以才导致国家灭亡。
我现在生活在深宫之中,天下的事情不能全都看见,所以我要布置你们做我的耳朵和眼睛。
不要以为国家无事,天下太平,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 -14题。
(11分)(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参考译文【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俛|遽自放纵,病复作,【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3)病虽愈()(4〉四夷俱服 ( )1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译文: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分)答:1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答:答案:11. (1)狱官。
(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
(4)臣服,服从。
评分标准:4分。
每题1分。
1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所以”“动”“忍”“曾”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故”“数”字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3.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评分标准:4分。
每问2分,意近即可。
14.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评分标准:4分。
写出甲文观点2分,分析乙文2分。
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