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外光谱PPT

红外光谱PPT

E = E2 - E1 = h
红外光谱图
分子吸收红外光后,引起入射光强度的改 变,由此可记录红外吸收光谱,通常以波 长(m)或波数(cm-1)为横坐标,百分透过率 (T%)或吸光度(A)为纵坐标记录(红外光谱 图)
红外光谱图
横坐标:波数(v )400-4000cm-1;表示吸收峰的位置。
纵坐标:透过率(T%),表示吸收强度。
出现强、宽吸收带
2-丁醇的红外光谱图
2-溴苯酚的红外光谱图
羧酸3000-2500 cm-1范围的宽、散谱带为二聚 体羧基中O-H伸缩振动的特征谱带.
2-氯苯甲酸
N-H伸缩振动
含有N-H键的胺、酰胺及铵盐类在此峰区均出现N-H伸缩振动。 胺或酰胺中N-H伸缩振动出现在3500-3150 cm-1范围,弱或 中等强度吸收带,较O-H 谱带弱、尖。
1-己炔的红外光谱图
CN伸缩振动
腈基化合物中CN伸缩振动谱带在2250-2240 cm-1范围。CN键极性较CC键强,其谱带强度 也较CC 谱带强。CN与苯环或双键共轭, 谱 带向低波数位移20-30cm-1
丙烯腈的红外光谱图
第三峰区(1900-1500 cm-1)
双键(包括C=O,C=C,C=N,N=O等)的伸缩振动谱 带位于此峰区,利用该峰区的吸收带,对判断 双键的存在及双键的类型极为有用。另外,N-H 弯曲振动也位于此峰区。
振动光谱,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引起振动 能级的变化,多在中红外区域,叫红外 光谱。
电子光谱,分子所吸收的光能使电子激 发到较高的能级。一般表出吸收峰的波 长。电子光谱在可见及紫外区域内现。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
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用波长2.5~25m ,频率4000 ~ 400cm-1的光波照射样品,引起分子内振动 和转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红外光 谱是分子光谱,用于研究分子的振动能级跃 迁。
分子的振动方式与谱带
伸缩振动 指成键原子沿着价键的方向来回地相对 运动。在振动过程中,键角并不发生改变。伸缩振 动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分别 用s和as表示。
弯曲振动 弯曲振动又分为面内弯曲振动和面外弯 曲振动,用表示。如果弯曲振动的方向垂直于分子 平面,则称面外弯曲振动,如果弯曲振动完全位于 平面上,则称面内弯曲振动。剪式振动和平面摇摆 振动为面内弯曲振动,非平面摇摆振动和卷曲振动 为面外弯曲振动。
烯烃:烯烃及芳烃的C-H伸缩振动位于30003100 cm-1范围。 -蒎烯的红外光谱图
芳烃:芳烃C-H伸缩振动吸收带出现在3030 cm-1 及3080 cm-1附近,均为苯环C-H伸缩振动。
乙苯的红外光谱图
饱和烃基:-CH3, -CH2-,>CH- 这类饱和烃基的C-H伸缩振动位 于3000-2800 cm-1
峰数 峰数与分子自由度有关。无瞬间偶基距变化时, 无红外吸收。
峰峰强位、:峰瞬数间与偶峰基距强变化大,吸收峰强(峰强);
键两端原子电负性相差越大(极性越大),吸收峰 越强;
例2 CO2分子 (有一种振动无红外活性)
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产生一强的吸收峰,基频峰 由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产生一弱的吸收峰,倍频峰
红外光谱图
T%愈低,吸光度就愈强,谱带强度就愈大。 根据T%,谱带强度大致分为
很强吸收带(vs,T % < 10) 强吸收带(s,10<T %<40) 中强吸收带(m,40 < T %<90) 弱吸收带(w,T % > 90) 宽吸收带用b表示。
红外光谱图
稀溶液中测得的红外光谱,其谱带的吸光 度(A)可遵守Beer-Lambert定律: A=cl
目。 波数 = 104/(m)。因此,2.5 m波长, 相当于104/2.5 cm-1,即:4000 cm-1,而25 m相当于400 cm-1。
红外吸收
红外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被研究物 质的分子,若辐射能(h)等于振动基态(Vo) 的能级(E1)与第一振动激发态(V1)的能级(E2) 之间的能量差(E)时,则分子可吸收能量, 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V0 V1):
同一种键型,其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大于对称 伸缩振动的频率,远远大于弯曲振动的频率,即 as > s >> ,而面内弯曲振动的频率又大于 面外弯曲振动的频率。
还可出现以下的吸收带和振动方式。
倍频带:
合频带:
倍频带与合频带统称为泛频带,
振动偶合:
费米共振:当强度很弱的倍频带或组频带位于 某一强基频吸收带附近时,弱的倍频带或组频带 和基频带之间发生偶合,产生费米共振。
O R C NH2
酰卤:酰卤中C=O 吸收位于高波数端,特征,无 干扰,(乙酰氯1805)。
酸酐:酸酐中两个羰基振动偶合产生双峰,约 60-80 cm-1,开链酸酐(约1830,1760 cm-1)高 波数谱带强度较大。,-不饱和酸酯或苯甲酸 酯,低波数位移(约20 cm-1)。
C2H4O
1730cm-1 1165cm-1
H
O
C
CH
H 2720cm-1
H
(CH3)1460 cm-1,1375 cm-1。
(CH3)2930 cm-1,2850cm-1。
红外光谱的吸收非常复杂,并非每个吸收 峰都可以被“指认”,与某一结构相关。
经过大量实验记录及文献总结、整理,找 到一些结构的特征吸收峰。
丙烯醛的红外光谱图
2-甲基丁醛的红外光谱图
第二峰区(2500-1900 cm-1)
叁键、累积双键及B-H、P-H、I-H、As-H、Si-H 等键的伸缩振动吸收谱带位于此峰区。谱带 为中等强度吸收或弱吸收。此峰区干扰小, 谱带容易识别。
CC伸缩振动 炔烃CC伸缩振动位于2280-2100cm-1范围
9.6, 计算波数值。
v 1 1 k 1307 k 1307 9.6 1650cm1
2c
12 / 2
正己烯中C=C键伸缩振动频率实测值为1652 cm-1
峰位、峰数与峰强
峰位 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键的振动
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短波长区);反之, 出现在低波数区(高波长区)。 水分子 (非对称分子)
第一峰区(3700-2500 cm-1)
此峰区为X-H伸缩振动吸收范围。X代表O、 N、C,对应于醇、酚、羧酸、胺、亚胺、炔 烃、烯烃、芳烃及饱和烃类的O-H,N-H, C-H伸缩振动。
O-H伸缩振动 醇 与酚: 醇与酚 以游离 态存在 时 , O-H 在
3650-3590 cm-1范围内中等强度吸收。 多聚态的醇或酚O-H伸缩振动约于3350cm-1
胺类:
伯胺在此范围出现二条谱带约3500、3400 cm-1,对 应于NH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和对称伸缩振动,有时 于较低波数处出现第三条谱带为缔合态N-H伸缩振 动
仲胺于约3400 cm-1出现一条谱带
叔胺无此带
苯胺的红外光谱图
N-己基甲胺的红外光谱图 N H
C-H伸缩振动 烃类化合物的C-H伸缩振动在3300-2700 cm-1范围,
某些键的伸缩力常数(毫达因/埃)
键类型 —CC — > —C =C — > —C — C —
力常数 15 17
9.5 9.9
4.5 5.6
峰位 4.5m
6.0 m
7.0 m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
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例题: 由表中查知C=C键的K=9.5 9.9 ,令其为
在振动过程中,偶极矩不发生改变(=0) 的振动称红外“非活性”振动;这种振动 不吸收红外光,在IR谱中观测不到。如非 极性的同核双原子分子N2,O2等
振动自由度与选律
有些分子既有红外“活性”振动,又有红外 “非活性”振动。如CO2:
对称伸缩振动,=0,红外“非活性”振动 反对称伸缩振动,0,红外“活性”振动,
CH3:as2960 , s2870 cm-1(m) CH2: as2926 , s2850 cm-1(s) >CH- 2890 cm-1 以癸烷为例:
醛基(-CHO):醛基中C-H位于2850-2720cm-1范 围。是醛基中C-H伸缩振动和C-H弯曲振动(约 1390 cm-1)的倍频之间Fermi共振的贡献。表 现为双谱带,是醛基的特征吸收谱带。高波 数端的频带有时仅以饱和C-H伸缩振动强吸收 带的肩峰出现或被掩盖。
伸缩振动 如甲基:
甲基的振动形式
对称 υs(CH3) 2870 ㎝-1
不对称 υas(CH3) 2960㎝-1
变形振动 如甲基
对称δs(CH3)1380㎝-1
不对称δas(CH3)1460㎝-1
分子中基团的基本振动形式
两类基本振动形式
伸缩振动 如亚甲基:
变形振动 如亚甲基
峰位、峰数与峰强
分子振动方程式(峰位)
特征结构基团与特定吸收之间联系可用于 结构解析。
课程内容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特征基团的吸收区域 影响红外吸收的因素 例题 红外光谱的检测仪器及谱图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
第一峰区(3700-2500 cm-1)为X-H的伸缩振动; 第二峰区(2500-1900 cm-1)为叁键和累积双键 的伸缩振动 第三峰区(1900-1500 cm-1)为双键的伸缩振动 及O-H、N-H的弯曲振动 第四峰区(1500-600cm-1),除氢外的单键(X-Y) 伸缩振动及各类弯曲振动。又称指纹区
C=O伸缩振动 C=O伸缩振动位于此峰区的高频端,均为强吸收带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类型羰基化合物
的:C=O吸收不同,且有规律地改变。其变化 规律为:(吸收位移波数从大到小)
O RC F
O R C Cl
O
O
R C OR' R C OH
相关主题